第二阶段:深入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西方社会学虽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可是多种取向并存的局面,总让人感到美中不足,怎么整合各种不同取向的社会学,使之融合为更具有综合性因而也更具有说服力的社会学体系,几十年来,一直是许多西方社会学家追求的目标。实际上,西方社会学的第二发展阶段就是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在这方面所做的尝试开始的。
韦伯提出要以个人行动作为社会学分析的基本单位,要把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结构概念都转换成可理解的行动。早期的帕森斯也接受了韦伯的这种理论立场,把社会行动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但帕森斯认为韦伯以及与他观点相似的“唯心主义”社会学传统过于突出个人行动的主观的一面以及影响个人主观定义的文化理想与价值观,而忽略了行动发生于其中的情境作用。与此相反,实证主义社会学把人的行为视为对周围情境的反应,看到了客观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制约或影响,这是它的长处,但过分强调这种制约作用,忽视甚至完全否定个人主观因素的作用,这是缺陷。
帕森斯认为这两种传统都对说明人们社会行动的某一方面作出了贡献,但都没能对社会行动的结构作出完整的说明,必须把它们综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合理说明人类行动的一般理论。他早年出版的重要著作《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就是他在这方面的的最初尝试。书中的提出了他的一般行动理论的基本思想:提出目标、环境和规范是单位行动的基本要素,行动就是在物理环境和价值规范两方面的制约下,个体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所发生的动作和过程。这显然是对两种传统的高度综合。
帕森斯和韦伯一样从行动理论开始他的研究,和韦伯一样他不仅关注个体的社会行动,而且更关注宏观的社会结构与过程,希望从行动理论出发探寻各种之后结构与过程的真实基础。尽管他一生的研究工作中,都始终注意保持一种综合的理论立场,希望把迪尔剀姆和韦伯的理论洞见结合起来,但随着他研究的深入,他的观点实际上更接近斯宾塞、迪尔剀姆而远离韦伯等人的立场。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发表的一大批著作中《社会系统》《行动理论草稿》《经济与社会》《社会—进化与比较的观点》《现代社会系统》等中,逐渐发展出了一个后来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的宏大社会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一开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美国乃至西方社会学界取得了近乎霸主的地位,但很快受到了人们的批评。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过于抽象,缺乏经验基础;
过于注重社会过程中客观的层面,忽视其主观层面;
注重宏观分析,缺乏微观分析基础;
过于强调社会的一致与稳定,忽视强制与冲突;
对现实过于乐观,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