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3707《毛邓三概论》复习资料:第七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1. 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P130
(1)第一步,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2)第二步,到20世纪末期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2.十五大把第三步战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p130
(1)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3.党的十六大深刻分析了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了大体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P130
4.我国20世纪末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P131
5.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p131
(1)经济目标: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2)政治目标: 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3)文化目标: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4)生态目标: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6.党的十七大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五个方面新的更高要求:p131-132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
(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P133
2.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性和迫切性:p133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①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新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②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国家竞争力越来越表现为对智力资源和智力成果的培育、配置、调控能力,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运用能力。
(2)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创新型国家: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P134
4.建设创新型国家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p134
(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重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5.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 p134
6.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P134
7.自主创新的类型可以分为三种,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p134
8.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P135
9.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含义外,还包括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发展成果合理分配等内容。p135
10.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把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p135
11.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单纯依靠生产要素大量投入和扩张,即通过扩大生产场所、添加机械设备、增加劳动力来实现经济的增长的方式。 p135
12.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即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利用率来实现的增长方式。 p135
1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P135
14.“两个坚持”: p135
(1)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15.“三个转变”: p135-136
(1)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2)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3)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6.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P137
17.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p137
(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3)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8.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P138
19.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趋向”:p139
(1)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20.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必要性:P139
(1)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其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最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2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p139
(1)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2)农产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重要的出口产品;
(3)农村又是工业品的主要市场;
(4)农业的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提供劳动力。
22.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它是基于我国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判断。P139
2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重大战略部署,它的总要求是: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p140
(1)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24.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p140
(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
(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收入的迫切需要;
(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经济力的根本出路;
(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25.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p140
2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P141
27.地区经济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当中各个地区之间的发展关系和结合状况。P141
28.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三个不同层次的地带 : p141
(1)东部沿海经济比较发达地区;
(2)中部经济次发达地区;
(3)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 (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疆地区)
29.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p141-142
(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协调发展;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30.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P142
31.邓小平根据我国各个地区的特点和条件,在1978年提出了“让一部分地区首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1988年又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
①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②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P142
32.以江泽民、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P143
33.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 P143
34.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必须做到: p143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
(3)加强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35.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P143
36.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指:p143
(1) 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
(2) 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
(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7. 如何正确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紧迫性: P143-144
(1)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正处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阶段,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增长基本建立在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上面,一些地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已经集中出现,特别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能源、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4)克服资源短缺的瓶颈,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环造成的矛盾和问题,是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38.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p144
(1)首先,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2)其次,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3)第三,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39.循环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p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