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3707《毛邓三概论》复习资料: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P46
2.近代中国的特点:P46
(1)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和封建主义势力日益勾结,成为统治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封建剥削制度仍占明显优势,民族资本始终没有成为主要形式。
(3)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中国人民经济上贫困和政治上不自由世界上少见。
3.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P47
(1)一是帝国主义的矛盾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最主要的矛盾);
(2)二是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4.两大历史任务:P47
(1)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
(2)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5.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P47
6.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P47
7.1922年7月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P47
8.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它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成为科学的理论体.p47
9.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集中表述: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P48
10.新民主主义革命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三座大山)。p47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p49
12.新民主主义革命领导:无产阶级。p50
13.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P48
14.1948年4月,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
15.工人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P49
16.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P49
17.城市小资产阶级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P50
18.民族资产阶级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是带有两重性的阶级。P50
19.城市小资产阶级包括:知识分子、小商人、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p50
20.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1)有反帝反封建的愿望, (2)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无产阶级政党对它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P50
21.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P50
22.中国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 (1)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 (2)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 (3)相对集中。P50
23.新旧民主主义的比较:
(1)相同点 :主要的任务都是反帝反封; 革命的性质都是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
(2)不同点:
①时代特点 :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旧);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范畴 (新)
②领导力量:资产阶级 (旧);无产阶级 (新)
③指导思想: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旧); 马克思主义 (新)
④革命前途:资产阶级共和国 (旧);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新)
24.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P51
第一步: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民主,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二步:在此基础上继续向前发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5.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P51
(1)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2)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2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纲领:
(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
27.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分析和论证了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原因和条件。P53
28.红色政权存在发展的条件:P53
(1)客观条件:
①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
②良好的群众基础;
③继续发展的革命形势。
(2)主观条件:
①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②共产党组织的正确领导。
29.“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建设的总概念。P54
30.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总结斗争经验,发展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否定了“城市中心论”,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P54
3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P55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
(2)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3)党的建设是中国革命的伟大工程。
32.中国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P55
(1)中国社会结构两头小、中间大。无产阶级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同中间阶级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
(2)反革命力量相对强大,只有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才能争取革命的最后胜利。
33.中国革命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P55
(1)主要的社会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多数,革命要求强烈,是统一战线中的左派。
(3)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是统一战线的中间派,是努力争取的对象。
(4)大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对象,但在一定条件下大部分也可以参加统一战线,是统一战线的右派,是无产阶级暂时的同盟者。
34.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统一战线最根本的问题。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集中表现在领导权的争夺上。 P55
35.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中包括两个性质不同的联盟:P56
(1)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 (基本的、主要的)
(2)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者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者的联盟。 (非基本的、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
36.正确处理两个联盟之间的关系:P56
(1)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使它真正成为统一战线的基础和依靠:
(2)尽可能扩大第二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3)正确的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他们相互促进。
37.为什么必须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P56
(1)特殊的国情决定只能走武装斗争的道路。
(2)中国统治阶级的残酷性和庞大的反革命武装,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3)敌我力量对比的悬殊,帝国主义之间和国内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以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态,决定中国革命是个长期而曲折的过程。
38.武装斗争中军队建设的基本内容: P57
(1)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是最根本原则,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
(2)唯一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
(3)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的生命线 ;
(4)形成一整套人民战争的理论和一系列战略战术原则;
39.党的建设被认为是三大法宝中最重要的。P57
40.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的内容和经验: P57
(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2)加强党的作风建设。
(3)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是党的建设的又一宝贵经验。
(4)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是促进党内团结统一、增强党的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5)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思想 。
41.把党的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是针对:P57
(1)反对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特别是小资产阶级思想对党的影响和侵袭;
(2)根本任务是帮助党员思想上入党,以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
42.党的思想建设的基本内容:P57
(1)加强党的理论建设。
(2)对党员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提高党员素质。
(3)整风运动。
43.中国共产党党风建设的显著标志 (三大作风):P58
(1)理论联系实际 ;
(2)密切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
(3)自我批评 (重要武器)。
44.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P58
45.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处理党内矛盾的正确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具体化为“团结—批评—团结”。P59
4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意义:P59
(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历史意义:
①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了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
②开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实践取得胜利。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下,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1.1950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确定党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要在三年左右的时间内,争取国家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 P60
2.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 p60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p61
(1)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
(2)经济上:国营经济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
(3)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4)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4.中国共产党提出总路线的基本依据:p61
(1) 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2) 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 ;
(2) 是土地革命之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 ;
(3) 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
5.1953年9月,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1954年9月,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下来,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6.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p63
(1)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一体,即一化);
(2) 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两翼,即三改)。
7.党的领导是搞好农业合作化的关键,而正确执行党的阶级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是搞好合作化的重要保证。P63
8.农业合作化的方针政策主要包括:p64
(1) 把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机地结合起来;
(2) 坚持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与发展农业生产同时并举的方针;
(3) 坚持自愿互利的原则,反对强迫命令;
(4) 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逐步实现过渡。
9.农业合作化循序渐进的步骤:p64
(1) 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2)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 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0.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p64-65
(1) 改造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
手工业合作小组→手工业供销合作社→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2) 生产经营方针: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生活服务,为出口贸易服务。
1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采取和平赎买的办法解决。P65
12.国家资本主义两个发展阶段: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p65
13.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P65
14.“四马分肥”:把企业利润按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进行分配。P65
15.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公私合营,它又经过了个别行业公私合营和
全行业公私合营两个阶段。P65
1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赎买政策是:对私股实行定息制,统一规定为年息五厘,长达十年。
1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平赎买政策的实现的历史意义: P65-66
(1)它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2)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3)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个创举;
(4)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1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深远意义: p66
(1)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巩固和扩大了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3)它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胜利。
(4)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19.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p67
(1)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
①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②我们党在过渡时期中,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即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避免了社会动荡和冲突。
③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p67
①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②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③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造了基本的前提。P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