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福建自考网!福建自考网为考生提供福建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福建教育考试院www.eeafj.cn为准。

联系我们:  0591-87666380

距4月自考考试时间还有131

距4月自考报名预计时间还有79

考生服务:

  • 常见问题|
  • 考试安排|
  • 所在位置:福建自考网 > 汉语言文学本科 > 正文

    福建自考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知识点押题资料

    2021-06-25 17:01:58   来源:福建自考网    点击:   
    自考在线学习 +问答
       
      大家是不是开始复习备考自考内容啦,以下是福建自考00813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知识点押题资料内容,如有疑问可咨询【点击了解

      想要了解试卷全部的内容,加入【考生交流群】。

    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考试-知识点押题资料

    (★机密)

      名词解释:

      1. 英雄史诗: 史前时期,东西方很多民族都创造出规模宏伟的史诗。最著名的有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 ,古印度的《摩科婆罗多》和

      《罗摩衍那》,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 。这些史诗往往是由作者根据本民族发生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口头流传下来的传说、 歌谣加工、整理、创作而成。它们都是长篇叙事体诗歌, 主题庄严崇高, 风格古朴自然, 文化内蕴深广丰厚, 其主要任务是被视为决定整个部落、民族或人类命运的英雄甚至近似神灵的人物, 因为这类作品被后人称为“英雄史诗”,在文学史上占据着极为尊崇的地位。

      2. 荷马史诗: 是古希腊史前时期形成的英雄史诗,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史诗的作者据传为盲诗人荷马,现在一般认为是古 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亚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结。 荷马史诗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人们了解古代希腊的历史资料,而且被誉为欧洲史诗的典范, 并为以后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

      3. 荷马问题: 古希腊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纪》的作者荷马,被后人称为伟大的诗人、 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等, 备受世人关注。从古希腊至今, 人们围绕荷马有无其人、 他的生平和创作以及两部史诗的形成问题,展开持续激烈的争辩,形成了一大专门学问,即欧洲 文学史上所谓的“荷马问题” 。现在专家一般认为,荷马史诗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亚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结, 而荷马可能是史诗最初或者最好的综合加工者。

      4. “俄狄浦斯情结” :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用精神分析方法来研究《俄狄浦斯王》 一剧,并用俄狄浦斯的名字来表示男性从童年便有“恋母仇父”的性本能,即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 。弗洛伊德从“范性论”出发,对《俄狄浦斯王》做出了完全违背意愿的解 说,既不科学,也不符合文明社会人类的实际。

     

      5. “文人史诗”: 这个称谓乃是与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原始史诗”

      相对应而来的,最早指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 。因为荷马史诗尽管有荷马的加工、 编辑、升华,但基本创作来自民间, 故别具一种粗犷、自然、浑朴、有力的特质。而维吉尔的史诗虽以荷马为蓝本,但整个 说来属于书房中的产品, 它有着精致的构思、 刻意的心理描写与性格刻画,格律更是极为讲究。 《埃涅阿斯纪》被视为“文人史诗”的开端,同时被尊为范本。

      6. 农事诗: 指古希腊罗马文学中以农业为题材,歌咏农民、农事、农

      时的田园诗歌, 迄今所见最早的作品是公元前 8 世纪希腊诗人赫西俄德的《农作与日子》。古罗马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模仿赫西俄德而作

      《农事诗》 4 卷长诗,广泛抒写一年四季的农村生活和丰富的农业经

      验,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可谓农事诗的代表作。

      7. 性格悲剧: 莎士比亚的戏剧创作以悲剧成就为最高, 其基本主题在于揭示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或者说理想的幻灭。 它们以所谓“性格悲剧”著称,每出戏大抵描写某一尊贵人物陷于某一困境,此 主任公性格上的某种弱点或偏见被揭示出来, 造成其悲剧形成的基本契机,主人公的行动不仅关系本人的命运,也关系整个民族的命运。

      作家着力刻画内心世界,因此他的悲剧人物无不处在尖锐斗争的中 心,也无不具有巨大的道德上的勇气, 既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性格,也反映出诗人的理想。莎士比亚悲剧的结局一般是彻底毁灭,

      无论好人还是坏人。代表作品是四大悲剧: 《哈姆莱特》、《奥赛罗》、

      《李尔王》、《麦克白》。

      8. 阴沉喜剧: 莎士比亚创作的中期即悲剧时期, 还写了 3 部独特的喜剧,这就是《量罪记》 、《终成眷属》和《特洛伊乐斯与克里希达》 。由于创作于悲剧时期, 这几出戏也不免带有悲剧的气氛阴暗、 内容严肃的特征,故称为“阴沉喜剧” 。这些戏剧在沉郁、阴暗的气氛中, 揭示社会问题的严重性以及人性的弱点,尤其发人深思。

      9. 传奇剧: 莎士比亚晚期创作的几部戏一般称为传奇剧。 这些作品艺

      术上炉火纯青, 充满理想和幻想, 主题表现为高度纯粹的基督教博爱主义,实质上也就是道德理想主义,艺术上带有童话幻想色彩。 《辛柏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均可视为典范的代表之作。 其中《暴风雨》有莎士比亚“诗的遗嘱”之誉。

      10. 新古典主义: 特制 17 世纪法国形成后流传于整个欧洲的文学思

      潮,也称古典主义。它继承了文艺复兴的崇古传统,而又成为歌功颂德的宫廷文艺。古典主义严格挑选题材,讲究典雅和规范化,形成政治上拥护王权、思想上崇尚理性、艺术上模仿古人的基本特征。代表人物有理论家瓦罗,戏剧家高乃伊、拉辛、莫里哀等。

      11. 三一律: 是西方戏剧艺术的重要理论规则之一, 乃是由 17 世纪法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罗在《诗的艺术》中完整阐述的。指在一出

      戏中,要包含一个完整的情节动作即事件; 其发生与发展要在一段连续的时间里,譬如 24 小时内;而且整个事件的演变过程必须处于同一地点,比如某个城市。三一律强调师法古典范例,据称是从亚里士 多德《诗学》中总结出来的规范,这其实是古典主义者对亚里士多德 的有意歪曲。在三一律的约束下,虽然产生了一些天才的作品,但同 时也严重羁绊着剧作家的创作自由。

      12. 散文滑稽诗: 是菲尔丁忠实于自己“严格模仿自然”的原则,以较宽的生活面和广大的普通人为表现对象, 同时以讽刺的手法, 将严肃的思想和轻松的形式完美融合在一起的一种雅俗共赏、 老少皆宜的小说叙事形式。

      13. 《帕美拉》:是 18 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理查先生的重要作品

      之一, 1740 年发表。描写出身贫苦的农家少女帕美拉到某贵族家当 侍女,笃信宗教、温顺善良、坚守贞操,终至感动了先是引诱、后欲 强暴之的主人正式娶了她作夫人。小说非常成功,轰动一时,但大作 家菲尔丁认为主人公欲擒故纵、 充满虚伪, 由此以戏拟的方式写成小说《约瑟夫 . 安德鲁传》以讽刺之。

      14. 百科全书派:

      是指 18 世纪法国的启蒙学派。因围绕《百科全书》的编纂,许多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结合为一个松散的文化学派而得名。 代表人物是狄德罗、伏尔泰、卢梭等。百科全书派利用包括文学在内的各种形 式宣传启蒙主张,在西方思想史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卢梭主义: 卢梭关于文化、文明和社会政治的思想被称为“卢梭主义”,集中体现于理论著作《论科学与艺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以及小说《爱弥儿》 、《新爱洛伊丝》等作品中。《论科学与艺术》是文化批判,通过对封建文明的批判发现了 人的“异化”、“自然”与“文明”的对立, “返归自然”、寻求自我的

      卢梭主义开始形成;《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是社会历史批判,

      探寻了“文明社会”灾难的根源; 《社会契约论》探索建立怎样的国家才能确保人类的自由与幸福。 《爱弥儿》、《新爱洛伊丝》则塑造了一系列新人形象,表达了创造自然和谐、平等自由的新世界的理想, 是卢梭主义的感性体现。

      15. 狂飙突进: 18 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发生的第一次全国规模 文学运动,赫尔德、歌德、希勒成为该运动的中坚和旗帜。他们在思想上 和创作上反对封建割据,主张德国统一,建立统一的民族文学;接受 卢梭“返归自然”的口号,认为封建社会的“文明”为假文明,要建 立合乎“自然人性”的理想社会,歌颂没有受封建“文明”污染的大 自然、儿童和淳朴的人民;反对封建枷锁,崇尚个性、自我和天才; 受英国感伤主义和卢梭的影响, 虽不反对理性,但更强调感性的价值; 他们不满意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 重视中古流传下来的民歌、 民谣等民间文学,特别热心向莎士比亚学习。

      16. 魏玛古典时期: 从 1794 年起,歌德和希勒关系密切, 二人发现在一系列观点上有“意想不到的一致” 。于是在此后的十年他们合办刊物,合写总名为《警句》的短诗,进行歌谣创作的友谊比赛,又各自 完成了他们的许多著名作品, 德国民族文学由此得到空前的提高, 德

      国启蒙文学达到了最为光辉的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该时期德国文学同德国古典哲学、古典音乐一起,形 成了德国古典文化的一个灿烂时代,跃居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歌德和希勒这一时期的著作,尤其是文学创作,不仅是德国文学的,而且 是世界文学的珍品。

      17. 湖畔诗人: 只是译成汉语后的习惯叫法而已,其实仅指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三人都曾在位于英格兰西北部的昆士兰“湖区”居住,加上他们的思想和创作颇多相似之处——均喜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农村生活、 歌颂大自然, 于是就有了“湖畔派” 诗人之谓。在史诗上,“湖畔派”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起点。

      18. 《序曲》:是华兹华斯的一部宏大的长诗,具有史诗的规模。诗人曾计划写一题名 《隐士》的哲理巨著, 表达他“关于人、自然和社会” 的思考,但整个计划未能完成。 《序曲》便是那个庞大计划的序诗部分, 1798 年动笔, 1805 年夏完成,此后不时修改,直至1850 年诗人去世后才得以出版。这是一部精神成长的艺术记录,共14 章,叙述了从童年到成熟的内心里程, 涉及人类天性的隐秘角落。由于它是心灵的又是哲理的,故不太容易理解,尤其对年轻人更是如此。

      19. “东方故事诗”: 是拜伦于 1813~1816年间创作的一组传奇作品,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之围》、

      《巴里西纳》六部。它们题材新颖,充满浪漫情调。中心人物不是流 放者就是流浪汉, 有海盗、异教徒等,他们无不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叱咤风云的勇气和各种狂热而又浪漫的冒险经历。这些形象具有典型。

      20. 《世界悲哀》:是指拜伦作品《曼弗雷德》 、《黑暗》等阴郁绝望的思想基调。 由于拜伦的政治态度和反叛精神激怒了英国上流社会, 他遭到疯狂的诽谤,不得不于1816 年离开祖国。流亡生涯加强了诗人的孤独与空虚,以致思想濒临危机,忧郁、悲观乃至绝望的情绪笼罩 了这时期的作品中,形成了所谓“世界悲哀”主题。该主题同时也反 映了欧洲革命处于低潮的时代氛围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然而拜伦并未就此放弃和减弱他为自由引吭高歌的理想风骨,这些作品中, 悲观与反叛的表现是同步达到顶点的。

      21. 历史小说: 一般指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题材的小说作品。它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揭示历史发展趋势。其题材无论巨细,既 包括国家大事,又包括个人私事, 主人公既可以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也可以是虚构的人物,不过他们的命运都与真实的历史事件息息相关。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描写等手段, 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

      勃朗特三姐妹: 指 19 世纪英国三姐妹作家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和安妮·勃朗特。她们出生于贫苦牧师家庭,幼年丧母, 生活凄苦,为生活所迫,都曾先后离家当家庭教师。1848 年,夏绿蒂的《简·爱》、艾米莉的《呼啸山庄》 、安妮的《阿格尼斯·格雷》几乎同时问世,由此一举成名,成就英国文学史上一段佳话。夏绿蒂 的其他作品还有: 含自传成分的《维耶特》、《教授》等。艾米莉的《呼啸山庄》被公认为英国小说史上最奇特、最具有震撼力的作品之一。姐妹三人包括弟弟布兰威尔都具有非凡的文学才能,可惜生活坎坷英年早逝,令后人唏嘘感叹。

      22. “为艺术而艺术”: 19世纪后期英国唯美派代表作家王尔德唯心主义的文学主张的核心, “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观包括以下几点: 一、真正的艺术和现存的社会制度根本抵触,生活已毫无希望,人类已毫无出路,唯有艺术最真实;二、艺术的发展一般不依赖生活,尤其不受道德的约束,艺术不带有任何功利的目的。三、反对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断言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应追随艺术。四、艺术家的创作要绝对自由,不能受到任何压抑。

      23. 唯美主义运动: 是 19 世纪后期出现在英国艺术和文学领域的一种风潮,以王尔德为代表人物。19 世纪 60 年代法国巴那斯诗派首倡, 一些英国作家积极响应,还影响到德、俄等国。唯美派提出“为艺术 而艺术”的口号,他们声称艺术本身就是目的,否定文学的倾向性、 思想性和功利性, 否定理性认识对文艺的作用。唯美主义者认为艺术的使命在于为人类提供感官上的愉悦, 而非传递某种道德或情感上的信息。因此,艺术不应具有任何说教的因素,而是追求单纯的美感。

      24. 《草叶集》:19世纪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集,收录了近四百首诗 歌。记录着诗人一生的思想和探索历程,也反映出他的时代和国家的面貌。诗集内容丰富,热情歌颂美国与美国人民,赞颂生命力、创造 力,倡导和平、民主、平等和自由,充满了时代感与乐观的“新大陆 精神”。诗人打破传统诗歌的韵律形式,创造了自由体式。《草叶集》是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其影响遍及世界。

      27. 亚当之歌: 惠特曼在《草叶集》中描绘了一个正在成长的年轻国家:有广阔雄奇的自然风光,有勤劳勇敢的开拓者,还有不断崛起的 城市新貌。 正如圣经故事中的伊甸园, 充满生活热情的人民就是生活在乐园中的“亚当” ,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和改变着自己的家园。其中十几首直接取用于圣经典故,以亚当的身份发言,用亚当的 眼光打量这个新的乐园。成千上万新大陆的开拓者便是亚当的子孙, 他们的开拓精神和饱满的生命力成为贯穿全诗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说,《草叶集》就是一篇“亚当之歌” 。

      28. 美丑对照原则: 是雨果艺术理论的核心。雨果谴责古典主义违反自然和真实, 猛烈抨击其清规戒律, 同古典主义艺术的单一化和排斥滑稽丑恶相对立,他认为,既然自然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 着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 ,那么作品中也应该美丑共存。雨果强调的是两种不同因素的对比或对照,反复说明“美只是一种典型,丑却千变万化”,“滑稽丑怪在文学中比崇高与优美更占优势” 。这是在为艺术中的审丑争取地位,乃美学发展史上之创见。

      欧那尼之战:围绕雨果喜剧《欧那尼》的演出引起的浪漫派与古典派的激烈斗争,在法国文学史上称“欧那尼之战”。1830 年“七月革命”前夕,文学领域浪漫主义革新派同古典主义守旧派矛盾尖锐,一触即发。雨果按其《克伦威尔序》 中阐述的艺术原则写出 《欧那尼》,上演时古典主义保守派纠集遗老遗少在剧院捣乱,试图破坏阻止。 革新派也不甘示弱,为确保顺利演出,组成“铁军”与之对峙。首场演出时导致双方大打出手,剧场一片大乱。但终以古典派的失败、《欧那尼》连演 40 多场而告结束。

      29. 分类整理法: 是巴尔扎克结构小说集《人间喜剧》的方法之一, 即把全部小说分为风俗、哲学、分析三种“研究”,其中风俗研究又分为巴黎、外省、私人、政治、军事、乡村六个“场景”,以便把这多卷本的巨著组合为一个整体。此外,还通过“人物再现法”把作品 和作品之间也连接起来。

      30. 人物再现法: 是巴尔扎克结构小说集《人间喜剧》的方法之一,即指同一人物可能出现在好多部小说之中, 每一部反映他性格发展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这样一来整个小说集里的作品就不再是孤立的, 而像一个大戏里的幕和场, 人物必须受制和服从于一出大戏的基本主题与总体结构的需要与安排。

      31. “审丑论”:波德莱尔主张以丑为美,化丑为美。他不认为丑恶的 事物就是绝对的丑,而是认为丑中有美。他指出“自然是丑恶的” , 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 、“平庸的”;自然景色是丑的、“邪恶的”; 罪恶“天生是自然的” ,“相反,美德是人为的、超自然的。 ”由此出发,他主张应该写丑, “发掘恶中之美。”“恶中掘美”的主张,当然不是从道德的角度认为恶就是美,而是从美学角度认为“恶”的东西 可以成为艺术上的美。波德莱尔曾经指出:“丑恶经过艺术的表现而化为美, 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 这是艺术的奇妙的特权之一。 ”这种美学观点是20 世纪现代派文学遵循的原则之一。

      33.“非功利论”:波德莱尔认为, 诗歌除了自身之外, 并无其他目的,

      也不可能有其他目的。“艺术愈是想在哲学上清晰,就愈是倒退,退 到幼稚的象形阶段;相反,艺术愈是远离教诲,就愈是朝着纯粹的、 无私的美上升。”波德莱尔指出:“真正的艺术品不需要指控,作品的逻辑是以表达道德的要求, 得出结论是读者的事。 ”“如果诗人追求一种道德目的,他就减弱了诗的力量。 ”波德莱尔反对在创作中进行政治、宗教、道德等功利主义的说教,力主“为艺术而艺术” 。

      34. 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流派

      之一。它继古典主义、启蒙文学、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之后,在 19

      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兴起, 80 年代达到全盛,随后,自然主义越出法

      国,到 20 世纪已传至世界各地。它是在龚古尔兄弟、莫泊桑、左拉

      等自然主义作家的倡导与推动下展开的一场文学运动,是在 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影响下,由遗传学、生理学、达尔文的进化论以及孔德的 实证主义文学在各个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它上承现实主义文学, 下启现代主义文学, 成为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中介, 于文学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35. 历史小说“三部曲” :显克微支的历史小说“三部曲”是指《火与剑》、《洪流》和《伏沃迪约夫斯基先生》 。这三部作品是波兰现实主义作家显克微支在 19 世纪 80 年代以 17 世纪波兰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创作完成的, 第一部描写的是 1649~1654年间波兰骑士打击哥萨克人暴动的故事, 第二部写的是波兰人民反抗瑞典侵略者的故事, 最后一部则是描写波兰抵抗土耳其鞑靼人侵犯的战争。 三部曲热情歌颂波

      兰人民同仇敌忾、 顽强奋战以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英雄精神,展现了

      广阔的历史背景, 塑造了众多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典型人物, 在波兰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6. “激情主义小说” :茨威格喜欢始终高潮不衰、 一口气读到底的作品,因而他写东西便追求紧凑集中,故事情节跌宕起伏,给人一种始 终的紧张感。 作者着眼于人物激情化的精神世界的刻画, 着眼于深入透彻的心理分析与对灵魂深幽角落的细致挖掘。 故茨威格小说可以称之为“激情主义小说” ,其魅力得之于独具火一般的激情性格之美。

      37. 《象棋的故事》: 是 20 世纪奥地利现实主义小说家茨威格的一片中篇小说, 也是作家自杀前最后的一部作品。 小说深刻揭露和控诉法西斯对人的精神的野蛮摧残和戕害, 同时也反映出作家内心的痛苦不安以及绝望的情绪。

      38. “非个人化”:是由英国著名现代诗人艾略特提出的诗歌理论。所谓“”,即反对诗歌的主观自我表现,主张现代诗人要对诗人的个性

      (情感)做最少的要求,对诗人的艺术(技巧)做最大的要求。这种 以“非个人化” 为核心的诗论, 是对前期象征主义 “强调暗示和联想” 的发展, 对纠正前期象征主义诗歌艰涩朦胧具有重要作用, 它大大加强了诗歌艺术技巧的创新,为后来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39.《荒原》:是英国著名现代诗人艾略特的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 20 世纪西方诗坛上最重要的作品。诗人用“荒原”意象准确而逼真地刻 画了 20 世纪初叶西方的精神危机,导致形成一个波澜壮阔的“荒原文学”意象。全诗 433 行,分五章:死者葬仪、火诫、水里的死亡、

      雷霆的话。它实施了艾略特的“”理论。作家遵循“思想感性化”原

      则,寻找、描写表达思想感情的“客观对应物” ,充分利用并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象征主义诗歌技巧,为西方诗歌带来了全新的气象。 40.“孤独三部曲”:指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 ,它们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和厚重的审美意蕴。因小说的主人公都是在充满敌意的世界中苦苦挣扎的小人

      物,且结局无一不是孤独的失败者,故有“孤独三部曲”之称。

      卡夫卡式:卡夫卡的小说善于通过奇妙的构思个多种艺术方法把现实 与非现实、合理与悖论、常人与非人并列在一起,把虚妄的荒诞离奇 现象与现实的本质有机地结合起来, 加上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纯客观叙述方式, 构成了别人不能或难以重复甚至无法模仿的独特手法, 这种具有强烈的卡式个性化特色小说艺术风格即“卡夫卡式” 。

      41. 意识流小说: 是 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方式之一, 20 年代在欧美各国陆续出现。 这类小说认为文学应主要表现人的意识活动, 尤其是表现潜意识活动。 故极其淡化传统小说的情节因素, 打破按时空顺序为逻辑的叙事结构, 采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自由联想手法和内 心独白手法,还取消了传统小说中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相反,意识流 小说史叙述者必须跟着人物走, 通过人物的视角去观察和感受周围的 一切,多层次立体化地体验人物所经历的某个时刻的状况, 因此时间颠倒、空间重叠便成了常有的情形。 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普鲁斯特、爱尔兰的乔伊斯和美国的福克纳。

      42. “反英雄”布卢姆 :布卢姆是乔伊斯《尤利西斯》的中心主人公,

      英雄”典型。就低劣的一面讲,他过于忍让,对妻子不忠,充满低级 趣味,且意志消沉,逆来顺受;因爱子的夭折、家庭生活的不和谐还 常常想到死。但他不是一个坏人,有教养、有礼貌、有丰富的知识和 艺术修养,通情达理,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敢于自省。其仁慈宽 厚和懦弱忍让常常是分不开的, 一方面想到死, 一方面不乏远大的理想。总之,这是个真实的世俗生活中的凡夫俗子形象,而非传统文学 中高大全的理想英雄人物。

      43. 存在主义文学: 是 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之一, 是指由存在主义哲学家创作的、以表现存在主义观点为宗旨的文学,产生于

      30 年代末期的法国,二战后流行于欧美。它主要揭示世界的荒诞和

      无秩序、人生的痛苦和无意义,以及人的失落、异化、孤独、焦虑等情绪,同时又以“自由”和“自我选择”来激励面对现实的重压而奋起斗争。代表作家有法国的萨特、加缪等。

      44. “他人即是地狱”:这是萨特剧作《禁闭》中的一句话,已成为概

      括存在主义的名言。 这句话经常被人误解, 其意思并非是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总是恶化的、是地狱,而是说,如果一个人和他人的关系恶 化了,弄糟了,那么,他人就是地狱。这里有一个前提,即正确对待 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如果不能正确对待,那么,他人就是地狱。 “他人就是地狱”包含三层意思: 1. 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他人,他人就是地狱;2. 如果你不能正确对待让人对你的判断, 那么他人的判断就是你的地狱; 3. 如果你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那么你也是自己的地狱。

      45. 荒诞派戏剧: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

      他身上既有高尚的一面, 又有低劣的一面, 是一个多面的、立体的“反

      之一。它兴起法国, 20 世纪 50 年代在巴黎上演了尤内斯库、 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该派因英国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斯

      林的《荒诞派戏剧》一书而得名。荒诞派戏剧在存在主义哲学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它提倡纯粹戏剧性,通过直喻把握世界,而放弃了形象塑造与戏剧冲突,运用支离破碎的舞台场景、奇特怪异的道具、颠三倒四的对话、混乱不堪的思维,表现现实的丑恶与恐怖、人生的痛苦与绝望。荒诞派戏剧的基本意旨就在于存在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荒诞。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等人,代表作品有《秃头歌女》 、

      《等待戈多》等。

      46. 美国犹太作家: 美国文坛上一个特有的群体,它是按照地域而不是按照一致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划分的, 包括贝娄、 辛格和马拉默德等犹太裔作家。 他们有的在浓重的犹太文化背景下展示小说主题, 关心“犹太人的经验”;有的持批判态度,把“犹太传统”置于美国社会 之中;有的并不带犹太文化特征去表现美国社会。在思想主题、审美 观念、文学技巧诸方面, 犹太作家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优势且表现出突出的整合精神。代表作品有辛格的长篇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和贝 娄的《赫索格》等。

      47. 反思文学: 指 20 世纪 50 年代斯大林逝世后,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的苏联文坛出现的反思历史的文学现象。 《日瓦戈医生》是反思文学的先驱和代表, 它以知识分子日瓦戈主要在十月革命前后和国内战争时期的人生悲剧,对苏共领导下的伟大社会变革进行了深刻思

      考,特别着重于对其“失误”和“挫折”作历史哲学的洞察,表现出

      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

      48. 回归文学:指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文坛的一种文学现象。当时社会政治生活倡导“公开性”或“民主化” ,于是在讽刺、暴露、批判、争论的自由喧闹中,出现了所谓的“回归文学” 。回归是个较为笼统的称呼, 大致指历史上那些主要由于政治原因被封存、 搁置或出版于国外的作品——现在它们得以面世或者返回故国, 进到读者手中。 它实际上出现了前后两个浪潮, 20 世纪 50~60 年代为第一个, 80~90 年代为第二个。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是回归浪潮中的重要作 品。1992 年回归之风基本结束。

      简答题:

      1. 简谈设置“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这门课程的宗旨与目的。 答:其宗旨与目的,一是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习者的外国文学知识, 使之更系统、更深入、更有侧重地了解与掌握西方文学发生史;二是学会从不同方位与观照、理解、分析外国文学作品,即不仅从社会历史的角度,还要考虑到其他例如哲学、文化等的影响,以及他们彼此

      之间的关系; 三是强化对在世界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作家与作品的掌握程度, 以培养和提高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审美感受力与理论透析力。

      2. 简述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现在人们一般认为,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长期流传的关于特洛亚战争的英雄传说的总结。约在公元前 12 世纪发生了特洛亚战争,此后就流

      传着关于这次战争的歌谣。经过长久的传唱,内容逐渐丰富,故事渐

      成系统,至公元前 9 世界到公元前 8 世纪,逐步形成了这两部史诗, 荷马可能是史诗最初或最好的综合加工者。此后史诗经过许多改动, 据说传到公元前 6 世纪,经希腊学者的删改编订,正式形诸文字。公

      元前 2 世纪,亚历山大学者又做了最后编订,将两部史诗各分为 24

      卷,形成后人看到的最古的定本。

      3. 简述荷马史诗的历史背景。

      荷马史诗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从公元前 12 世纪到前 8 世纪的所谓“英雄时代”。这一时期是希腊人从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大变 革时期, 虽然还存留着氏族社会的特点, 但又产生了部落内部贫富矛盾以及贵族同平民、 同家奴之间的矛盾; 此外,部落之间的激烈斗争, 人类与自然灾害的矛盾, 仍占非常重要的地位。 希腊各部落与特洛亚的战争,实际上就是双方互相掠夺财富、 奴隶和占据商业要道引起的。同时,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了人们与自然斗争的信心和英雄气概。希 腊人把对异族或其他部落的战斗同对自然的斗争同样看待, 都当做最光荣的业绩进行讴歌。这就是荷马史诗产生的大致历史背景。

      4. 简述荷马史诗的基本主题:

      史诗以巨大的艺术力量, 深刻表现出童年时期希腊人向异族和向自然战斗的英雄精神。《伊利亚特》的基本主题是歌颂与异族进行战斗的英雄。这些英雄个个渴望在战场获得殊荣。 如阿喀琉斯明知自己上战场会死于非命, 但还是选择了战死沙场; 赫克托耳的英雄主义更富于悲剧色彩和社会责任感,面对城邦将被攻破的败局和妻子的苦苦哀

      求,他仍然誓死战斗,选择与城邦共存亡。

      《奥德修纪》 的基本主题是歌颂人对自然的斗争。 奥德修的海上遭遇是以神话方式反映出来的自然威力和古代人对自然相比虽然渺小, 但人能够依靠勇敢和智慧战胜它们, 同时史诗还歌颂了奥德修为维护私有财产和一夫一妻制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作的斗争。 奥德修返乡后恢复家产并残酷报复了求婚者,清楚地显示了这一倾向。

      5. 简述古希腊戏剧的艺术成就: 古希腊戏剧是世界戏剧史上最先成熟而且成就辉煌的戏剧。较之东方各文明古国,古希腊戏剧在公元前 6

      世纪末至公元前 4 世纪初,即古典时代已率先达到成熟和繁荣。 雅典可容纳万人的露天大剧场, 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戏剧演出和比赛, 获胜的剧作家享有很高的荣誉, 演员的地位也很高。 彪炳文学史册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以及大喜剧家阿里斯托芬都是生活和创作于这个时代的。

      6. 简述索福克勒斯对悲剧艺术的贡献。 首先,索福克勒斯第一个为希腊戏剧增加了第三个演员, 并加强了演员的动作和对话, 使合唱队真正成为剧中角色,有利于刻画人物,使剧情更为复杂、和谐统一;其 次,作者放弃三联剧形式, 使每一剧本的矛盾更为集中,剧情更为完整,人物性格更为丰满鲜明。 这就是索福克勒斯对悲剧艺术的改革和贡献,将希腊悲剧艺术推进到完美的境地。

      7. 简要谈谈《俄狄浦斯王》一剧的思想内涵: 首先,《俄狄浦斯王》

      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伦理道德意义。 人类在原始社会, 乱伦现象普遍存在,并无伦理道德的问题。当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一夫一妻制形

      成并有了相应的新伦理观念,弑父娶母便成为逆伦大罪。本剧写出了

      古希腊人从野蛮跨入文明的痛苦回忆,将这种文明进步曲折反映出 来。其次,该剧还歌颂了人的独立意志和人同命运的斗争。索福克勒斯虽然也崇拜神明、相信命运,有他的局限性,但在客观则是全力歌

      颂人的独立自主意志同命运的搏斗, 而不是听任命运摆布, 放弃斗争;

      该剧显示给观众, 具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是高尚的, 神给人规定的命运却是邪恶的。

      8. 《埃涅阿斯纪》中的埃涅阿斯是个怎样的形象?

      埃涅阿斯是维吉尔《》中的主人公,在罗马神话传说中他是罗马帝国 的创建者,维吉尔把他塑造成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一个开国君主的高 大形象,赋予他对神虔诚、热爱祖国和家人、勇敢刚毅、坚忍、处事 公平等诸多为罗马人所称扬的优秀品质,但更突出的是他听从天意、 要克服一切内在和外在的困难、 建立一个新国家的使命感。 眼看亡国惨象,他有几次想冲出战斗,以求一死,但终于控制自己,按照天神 的旨意,背负将子,杀出一条出路,奔向不可知的海洋。在航海途中 许多同伴死去,他却冲破风神的打击, 从这个岛屿挣扎到另一个岛屿。在迦太基他享受爱情的甜蜜,但天神警告使他又义无反顾地放弃狄

      多,奔赴艰难的旅程。在战胜了海上风暴、瘟疫、水妖、死亡等种种 灾难,登上意大利的土地后, 他又联合友好种族同诸土著族进行了殊死搏斗。在意大利战斗时, 他反复申明不是要征服意大利,而只是创建新的城邦。向最后与之搏斗的图尔努斯保证, 自己不追求什么王位, 他所希望的是两个民族建立永恒的同盟, 平等相待。这显示出他作为

      开国君主所具有的仁慈和博大胸怀。埃涅阿斯形象的塑造意在歌颂罗

      马帝国的丰功伟绩,激发罗马人民的爱国热情。

      9. 为什么罗马大诗人贺拉斯说:罗马征服了希腊,在另一种意义上, 希腊征服了罗马?

      罗马征服了希腊,是说在军事上,公元前 4 世纪,罗马向外扩张,公

      元前 2 世纪中叶吞并了希腊,昔日强盛的古希腊成为罗马的一部分, 因为此时古罗马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军事将领, 以及古罗马人尚武的天性和高度的集体责任感, 使他们在公元前 1 世纪末开始形成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横跨亚欧非三洲的奴隶制国家。在向外扩张的过程中, 罗马人接触到先进的希腊文化, 于是被兼收并蓄, 多采用希腊文学的各种形式甚至利用口头的或文字的作品进行改编, 例如神话, 罗马神话几乎是照搬希腊神话, 并与本民族神话相融合, 把希腊神名改为拉丁神名,如宙斯改名为朱庇特,赫拉改名为朱诺,爱与美女神阿芙洛 狄 成为维纳斯等。甚至太阳神阿波罗连名字也未改就请进了罗马神 殿,在罗马从共和向帝国过渡时期和帝国时期, 又出现了三大诗人维

      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他们的创作构成了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 ,

      其中大多是模仿希腊诗人的著作而成的,如《牧歌》是维吉尔模仿希腊牧歌诗人 奥克里托斯所写。所以,在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希腊征服了罗马。

      10. 《埃涅阿斯纪》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其基本主题就是歌颂罗马民族光荣伟大和创业艰难的历史, 赞美罗马帝国的创建者屋大维等罗马领袖的功勋和伟大使命, 鼓舞罗马的

      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为罗马帝国的大一统服务。随着罗马的崛

      起和罗马同希腊的争战, 罗马需要一个能与历史悠久的希腊人对抗的伟大领袖,以增强民族凝聚力,鼓舞民族自豪感。这样罗马人便把关 于埃涅阿斯的神话传说同罗马的历史传统结合起来, 使之到意大利拉丁姆地方建国, 成为罗马人的祖先, 维吉尔便是以种种神话为基础创立了《埃涅阿斯纪》,其基本主题就是歌颂罗马民族光荣伟大和创业 艰难的历史, 赞美罗马帝国的创建者屋大维等罗马帝国领袖的功勋和伟大使命, 鼓舞罗马民族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精神, 为罗马帝国的

      大一统目标服务。 在史诗里罗马人的血统渊源被追溯到最高的 “神”, 所以罗马历代领袖,直到屋大维都是“神”的后代,并且罗马建都等

      都是神的意志。 通过埃涅阿斯遵从神命到罗马建国的神话故事, 具体

      叙述罗马先人创业的光荣和艰难, 歌颂罗马人的威武堂皇, 宣传罗马人的历史使命,表达帝国的基本信念和价值观。

      11. 在《神曲》中,但丁通过象征和寓意手法的运用,体现了怎样的思想主题:

      《神曲》通过梦幻形式描写但丁在古罗马大诗人维吉尔和自己的恋人

      稗德丽采的带领下幻游地狱、 净界和天堂三界的故事, 借此给人类指出一条从黑暗走向光明的途径: 在黑暗、迷信和暴行还很猖獗的时代, 个人和人类如何从迷惘的牢狱中经过苦难, 找到和接近真理, 臻于完美与至善。象征和寓意通贯全篇。黑暗的森林象征意大利的现实,三 头野兽象征阻碍社会前进的邪恶势力, 但丁迷路象征人类的迷惘, 地狱则是残酷黑暗现实的写照。

      作品反映了中世纪中后期

      意大利广阔的社会生活,

      而且充溢着强烈的

      政治倾向性和爱国精神,诗人大胆地揭露了意大利痛苦的社会现实, 诸如国家民族的分裂、党派的纷争、统治者的暴虐、贪官污吏和高利贷者的罪行甚至市民的贪财好利等,尤其无情地揭发了教会的腐化、贪婪,甚至主教、教皇等高级僧侣的伪善欺诈与残暴。他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嫉恶如仇、痛下针砭,显示了一个伟大诗人和爱国者的胆略与气魄。

      12. 简述《神曲》的主要艺术特点: 一是,构思精确、结构宏伟、严

      谨工整。作者严格按照三、九、十数字布局,犹如一座结构匀称、规 模宏大的三棱体建筑。《》分为三部分:地狱、净界、天堂,每部分 33 歌加上序曲合 100 歌,而 100 则含有“完全中之完全”的意味; 三界结构:地狱九层,炼狱七级,加上山门和地上乐园共九级,天堂 九重,若分别加上地狱的走廊、炼狱的外面和天堂的天府都是十。二 是,人物塑造丰富多姿、 性格鲜明。作品中有名有姓的人多达数百人, 作者或通过细节对话叙述故事, 或借助场面环境的渲染和烘托突出人物,具体生动。三是,鲜明的民族特色。但丁是第一个成功地运用意 大利民族语言进行创作的大诗人, 《神曲》的语言准确生动具有民族色彩,诗句精警有力、变化有致,也有哲理化玄学气息和飘渺神秘色 彩。但丁成为意大利的第一位民族诗人。 四是,极富特色的描写艺术。

      《神曲》在艺术上非常完美, 最突出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了中古常见的

      梦幻文学形式所独有的长处, 使全部内容和细节充满五彩缤纷的寓意和象征。作者借幻游三界, 寓指人类从苦难迷惘的现实走向理想境界

      的道路。但丁象征人类的迷惘,维吉尔象征理性和哲学,稗德丽采象

      征信仰和神学。通过梦幻形式,冲破历史时空限制,与古希腊以来的 历史人物进行对话。 而采用经院哲学的辩论方式, 则广泛阐述了当时神学、哲学、科学上的重要理论或问题。

      13. 简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分期、各期特点及代表作:

      莎士比亚的创作一般分为三个时期: 前期以写诗歌、史剧和喜剧为主, 仅创作了少数几部悲剧,是所谓“史剧与喜剧时期” 。史剧贯穿着这样的主题,即谴责封建割据,批判血腥战争,鞭笞暴君暴政,也就是 国家必须统一的思想。主要代表作《亨利四世》上下篇、 《理查三世》等。在莎士比亚喜剧中,讽刺并不占主要地位,主要的乃是肯定生活 的原则,或者说“歌颂性喜剧”构成了莎翁喜剧的显著特色。喜剧代 表作有《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仲夏夜之梦》、《温莎的风流娘们儿》、《爱的徒劳》等。

      中期以写悲剧为主,仅创作了少数几部喜剧,故为“悲剧时期” 。莎士比亚悲剧的主题在于揭示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 或者说理想的幻灭。它们以所谓“性格悲剧”著称,代表作是“四大悲剧” ,即

      《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该时期还创作了三部所谓的“阴沉喜剧”,气氛阴暗严肃,揭示社会问题,以喜剧收尾,又

      称“悲喜剧”,即《量罪记》《终成眷属》《特洛伊勒斯与克里希达》 。后期以写传奇剧为主,另写有一部史剧,是所谓“传奇剧时期” 。其艺术上炉火纯青, 充满理想和幻想, 主题表现为高度纯粹的基督教博爱主义,实质上也就是道德理想主义。 《辛柏林》《冬天的故事》《暴

      风雨》均可视为典范的代表之作。

      14. 简要说明莎士比亚喜剧对传统喜剧的创新之处:

      莎士比亚喜剧与传统喜剧不同,有自己的显著特点。具体表现为:继 承性,从喜剧的发展史来看,希腊旧喜剧的特点是政治讽刺,而新喜 剧和罗马喜剧的特点则是世态讽刺。 莎士比亚喜剧继承了古典喜剧的讽刺传统,表现为嘲笑一切低贱、庸俗、恶劣、陈腐以及行将灭亡的 事物,揭露生活中的错误与不合理现象。创新性,莎士比亚喜剧在讽 刺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对顺应潮流的新事物、 新性格加以肯定。 讽刺在其喜剧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主要的是肯定生活的原则,“歌颂性喜剧”构成其喜剧的显著特征。这种歌颂性喜剧 的主题,是以人文主义道德原则为基础的爱情与婚姻关系以及友谊、 高尚的品质等,其体现者几乎是清一色年轻美丽的男女主人公。

      15. 简析莎士比亚历史剧创作的基本主题:

      莎士比亚历史剧的基本主题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爱国主义是莎翁史剧创作的基本主题。 剧作家关注民族命运, 系统探索了祖国过去 300 多年的历史, 认为秩序和统治是从忠诚国家发展而来的。 在大师看来,爱国不仅是普通百姓的义务,更是君主美德的最高标志。其 次,人文主义是其历史剧创作的另一主题。剧中谴责封建割据,批判 血腥战争,鞭笞暴君暴政,充满了人文主义的思乡情怀。最后,莎翁 历史剧既忠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史实, 出色地展示了历史的大场面, 包括国际国内各种社会力量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 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理查三世、亨利五世、福斯塔夫等。

      16. 简单理解莎翁传奇剧中的艺术形象所体现的坚忍主义

      晚期传奇剧也像早期中期的喜剧和悲剧, 塑造了一些真正称得上坚贞而不屈不挠的艺术形象, 与以往喜剧里的主人公不同的是, 他们遭遇到更多的磨难; 而与以往悲剧里的主人公不同的是, 他们对不公正命运的认识似乎更倾向于顺其自然。 一种斯多葛式的坚忍主义成为这些戏剧人物的精神特色。深厚、博大、宽容,处逆境而泰然,受宠辱而 不惊,如此哲人式的性格赋予了这些作品某种平和但是深沉的力量。 “默默忍受命运的毒箭” ,这对哈姆莱特,或者奥赛罗、李尔王、泰门这样的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 但是对失去家国的米兰大公或者被屈枉的伊摩琴或者横遭冤狱的赫米温妮等人来说, 反抗或者报复是次要的,与其说愤然于自己的命运,不如说更以遗憾于人性的败坏。

      17. 莎士比亚创作的基本特征:

      莎士比亚戏剧与其他戏剧不同, 有着自己显著的基本特征。 从思想方面看:一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思想源于社会现实。莎士比亚戏剧紧 贴现实,反映错综复杂的社会画面,创造了一个热情激动、如诗如画 同时又充满了寒风暴雨的世界。 剧作家看世道人心洞烛幽微, 解剖社会风俗入木三分。二是,莎士比亚戏剧对人性进行深入剖析。莎翁是 座高峰,也是道深渊,他智慧高超,想象强劲,熟谙三教九流,人性 的美好及阴暗复杂在其剧中都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 三是,莎士比亚戏剧渗透着人文主义思想。 莎士比亚戏剧热情肯定人的价值、 尊严和力量,歌颂人的精神和肉体美,认为人有理性,有崇高的品质,有无 穷的求知欲, 可以创造一切。 但其人文主义思想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

      从艺术层面看:一是,现实和浪漫的结合。莎剧既真实地描写现实生 活,揭露现实矛盾,又有浪漫主义的幻想,以奔放的热情和大胆的想 象,表现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二是,人物形象丰富多样。莎剧塑造了 数以千计的各式各样的人物, 上自高贵的国王大臣, 下至普通的平民百姓,性格各殊,面貌各异。三是,情节生动曲折交错。莎剧的情节 线索,多而不乱, 繁而不杂, 主次分明, 轻重得体, 安排得巧妙自如, 切合情理,及大地增强了戏剧的效果。四是,语言活泼魅力无穷。莎 剧语言具有惊人的多样性, 描绘事物和人性有一种信手拈来、 脱口而出而又意味深长的特点,光彩夺目之段,妙语横生之句俯拾皆是。

      18. 简析英国诗人弥尔顿《复乐园》的精神意蕴:

      《》是 17 世纪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晚年创作的三部史诗性巨著之一。其他两部分为《失乐园》《力士参孙》。该部史诗共 4 卷,取材于圣经新约《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 。它是《失乐园》的自然续写,写耶稣来到人间,传播上帝福音,替人类赎罪,以恢复“乐园” ,虽生灵让撒旦实施引诱,但耶稣胜利地经受住考验,开始布道的故事。

      该史诗主要歌颂刚强的意志、 忍耐和英勇牺牲的精神。 通过耶稣的形象表现了人只要具备完整的品格和顺从神意的决心,就能够对付一

      切,无往而不胜。表现了诗人虔诚的信仰、坚定的意志和献身精神。

      19. 简说英国诗人弥尔顿的诗体悲剧《力士参孙》的自传成分。

      《》是 17 世纪英国伟大诗人弥尔顿晚年创作的诗体悲剧,取材于圣经旧约《士师记》。是英文中最出色的希腊式古典悲剧,结构严谨,

      这部悲剧有着显而易见的自传成分。 悲剧英雄双目失明, 身陷囹圄却并未失去信心, 而仍卧薪尝胆,伺机再起。这与革命家的弥尔顿创作此剧时的情景非常相似,诗人与悲剧主人公都生活在无尽的黑暗中, 虽然一个在现实中一个在艺术里, 可是表现了同样的磨练与克制。《力士参孙》是弥尔顿最后的作品,也是他作为诗人一生的最后见证:他 像参孙那样终于克服了困难, 把失望升华为三部壮丽的革命华章, 这除了表示对为之奋斗的正义事业的坚定信念, 还意味着对于自己心灵的重视和对于人类总要复兴的信心。

      20. 为什么说新古典主义不是为大众而是供有闲阶级咀嚼玩味的文

      学?

      首先,对君主制来说,王位代表着国家,而国家需要权威,最大的权 威就是国王, 因而一切都要以君主或国家为中心, 也就是一切要服从权威。君主制社会重视的是严格的规范, 故以理性为至尊的笛卡尔唯理主义哲学大行其道, 成为文学艺术等各种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础实属必然。其次,君主制需要艺术与文学为其歌功颂德,于是国家出钱培 植出大量优雅的人物为王国增添光彩, 宫廷不光是政治中心, 更是社交和文化中心。 上层社会和文化圈内所追求的是言谈举止的风雅和文学艺术的完美。 可见新古典主义不是一种为大众的文学, 而是供有闲阶级咀嚼玩味的宫廷文学。

      21. 《熙德》的悲剧主题是什么?

      《》的悲剧主题简洁明确, 即揭示责任与爱情的冲突,并在理性的控

      制下让前者战胜后者。 男女主人公都面临这个棘手的抉择:或保全爱

      气势恢宏,格调庄穆,人物突出。

      22.理想化。

      情,或履行职责。

      罗德利克在考虑雪耻问题上曾一度犹豫不决, 甚至偏向情人一方, 因为他爱她甚于自己的生命。 但在整个思想过程中, 理性始终未被感情搅乱。他坚定不移地维护家族荣誉而牺牲个人幸福。他认识到,假如 忍气吞声, 施曼娜必视之为懦夫而瞧不起他。 雪耻固然使自己失去爱人,但不雪耻却又使自己不配爱她。 施曼娜在对待同一问题上更充满了矛盾,当父亲被杀的消息传来时, 她痛苦欲绝, 不但因为失去老父, 更因为仇敌竟落在情人身上。杀父之仇不能不报,这是责任;罗德利 克建功立业受到举国爱戴, 那英雄气概更深化了她的爱情, 不过内心的矛盾也就越加尖锐了。 然而她仍遵循着理性指引, 坚持要求国王为她报仇。在她身上,理性与感情有矛盾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

      总之,封建义务与个人情爱的悲剧冲突, 在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下妥善解决了。

      22. 以《安德洛码刻》为例,谈谈拉辛独特的心理创作手法:

      《》被誉为第一部标志的古典主义悲剧,它取材于希腊传说。该剧中 的人物都有着强烈的激情和深刻的内涵, 而刻画性格的手段主要是通过剧烈的心理冲突。比如身为女奴的主人公,要为亡夫守节全孤,当 二者不可兼得时,理智与情感的搏斗使她燃烧,但并未致其错乱;哭 求卑吕斯不成就暂缓一步, 决定哄得国王立誓之后再行自杀。 这样既保全儿子,又保全贞操。与此相反,在其他人物身上,理智却难以战 胜情感:卑吕斯身为国王,喜新厌旧,居然爱上仇敌之妻,并为此宣

      誓保护人家的遗孤;奥赖斯特肩负民族使命,却巴不得使命破产,为

      的是自己可以得到企慕的女人; 爱莎娜内心冲突更加复杂, 她热烈的爱不仅受冷落而且遭抛弃,一时由爱而恨。但她的雪耻不择手段,最 后以身殉情,说明其爱之深、之切 ,, 这些感情巨变和心理波澜,都 处理得合情合理并秩序井然, 充分显示了作家擅长心理分析的巨大才能。

      23. 为什么说菲尔丁是欧洲现实主义小说的“奠基人” :

      首先,菲尔丁强调文学的现实性, 反对以往文艺追求海外冒险和传奇以及超自然现象的脱离现实的倾向, 说自己发现了一个 “新的写作领域”,即 18 世纪的英国现实, 他要广泛地描写这个无线广阔的社会现实。他认为对作家来说, “人生最为理想的题目”应该是写社会上的“人性”和“人情” 。其次,他强调文学的真实性,把作家看作历史学家,认为作家不只是根据“可能性”而且要根据“或能性”的原则 去“严格模仿现实”和“人性” ,然后才是写“宫廷、城市所提供的造作、罪恶”等。再次,菲尔丁并不提倡作家对现实和人性的机械照 搬,他认识到了文艺的间离效应, 主张作家在塑造人物、 结构情节时, 既要合情合理,“令人置信”,又要读者读来感到“离奇” “惊奇”。他说:“只要遵守作品能令人置信这条原则,那么他写得愈令读者感到

      惊奇,就愈会引起读者的注意,愈令读者神往。 ”

      作为 18 世纪的启蒙作家,菲尔丁把作家的社会任务看得非常严肃, 强调“驱除罪恶,是文人的天职,为人服务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其小说理论高扬战斗的民主精神, 既丰富又深刻, 他确实是欧洲现实主

      义小说理论的奠基人。

      24. 《大伟人江奈生 . 魏尔德传》 对现实的批评意义: 是菲尔丁创作的第三部小说,它重在政治讽刺。小说以真人真事为基础,主人公魏尔 德实有其人,是一个盗贼集团的头子,于 1725 年被绞死在伦敦。由

      于他 10 年期间在体面“绅士”外衣下出入法院,但却干尽了强盗勾

      当,因而被绞死时轰动一时。 菲尔丁由这个事件更认清了盗贼同地主资产阶级政客在本质和伎俩上的一致性, 便于拟官方文人的笔法, 根据魏尔德的真实事迹大加虚构和发挥, 极为滑稽地塑造了魏尔德的艺术形象,赋予他上层统治者的一切特征:衣冠楚楚、彬彬有礼、满口 信义,而实际上却贪婪、凶狠、诡诈,腐化堕落,等于为这些人作画 像,将之描写称窃国殃民的江洋大盗。作品自始至终用反笔,极尽冷 嘲热讽之能事。总之,这部小说充满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意义。

      25. 简述《新爱洛伊丝》的思想内容: 《》是一部哲理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较好的信札体哲理小说,应是卢梭的代表作。写得是 18 世纪发生在瑞士日内瓦湖畔一对男女的恋情故事,中心人物是青年女子朱

      丽。作品描写了出自人性的自然爱情与人为的封建道德之间的冲突。

      作者从崇拜自然、 否定封建文明的哲学角度出发, 热烈歌颂冲破封建藩篱而相爱的纯真爱情, 而对制造这种人间悲剧的贵族阶级给予全面否定。在否定旧世界的同时, 作家有意识地把朱丽、 圣普乐、克莱尔、爱德华、沃尔玛等人物描写成心灵纯洁、行为高尚的“新人” 。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爱美德” ,这是一种崭新的道德,与体现社会偏见的旧道德相反,它源自自然人性,自爱、自尊而又爱他人、尊重他人。

      作品除了写理想的爱情和家庭, 还着眼于写理想社会。 朱丽之家和“新

      人”团体,实际上是理想的家庭与社会的缩影或象征。

      26. 简析朱丽、圣普乐的艺术形象: 卢梭在《新爱洛伊丝》中赋予各个重要人物以独特的个性和面貌。 金发的朱丽和棕发的克莱尔分别体现爱情与友谊,都生性“仁慈多情” ,但前者温柔、软弱,后者活泼、明智。朱丽的“软弱”曾使她在婚姻上改变初衷,但这“软弱”不是 惧怕父亲的暴虐,而是受旧道德影响较深,没有勇气对抗父亲“抱着 女儿的两膝”的哭泣请求,便决定牺牲自己已尽人子的“天职” 。她的“温柔”和最爱美德的特点使她成为可以协调个人、家庭、朋友和 社会的中心人物。 朱丽后来热心宗教, 反映了作者本人和当时众多小生产者的局限。

      圣普乐是平民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其性格热烈、勇敢、坚强。作品 前半部他主要扮演狂热恋人的角色。其“退让”并非妥协,而是为了 朱丽及其母亲免受专制家长的迫害。 作品后半部, 他内心虽然恋情如初,但由于朱丽夫妻对他的真诚和友谊, 他便也真诚地成为他们的朋友。他还承担了社会批判者的角色,在漫游欧洲期间,对上层社会及 其戏剧、音乐等给予无情批判。他痛斥西方殖民者一手制造了美洲、 非洲和亚洲的落后和被奴役的惨状,指责这些都是“有学问的、讲究 人道主义和彬彬有礼的文明人”造成的。

      27. 简述《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艺术特色。 就艺术形式而言,这是一

      部 18 世纪常见的信札体小说,但编排的另有特色。歌德假托本书不是创作而是真人真事的编辑。 编者是主人公维特的朋友威廉, 他的朋

      友维特死了, 就把维特给他的信整理和编辑起来,所以书的主要部分

      是由主人公维特给友人威廉的近百封长短不一的信笺构成, 中间穿插维特给夏绿蒂、阿尔伯特的信和维特的日记, 书中维特自杀部分用“编者致读者” 的方式叙述出来, 是威廉收集到的关于维特自杀情形的客观介绍。这种巧妙的安排,增加了真实感。这又是一部抒情小说,它 以情动人。作者时而写景,时而记事,时而议论,而抒情是全书的主 旋律。以自然景物烘托感情,极有助于展现“狂飙突进”时期进步知 识青年觉醒、追求、苦闷、悲哀的精神世界。

      28. 试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主人公的典型意义: 维特是一个受“狂飙突进”运动影响而觉醒的市民青年。他才智方面高出周围社会,为 周围人们所嫉妒;而他也孤高自傲,狂热地为“天才”辩护。他同封 建文明格格不入,经常沉浸在山谷、溪畔、森林、草地等大自然的怀 抱,喜欢率真的儿童和质朴的农民,他对夏绿蒂的强烈爱情,也是因 为她身上体现了质朴、率真和宗法古风。维特体现了“狂飙突进”时 代德国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觉醒和他们的软弱。他对落后、黑暗、一 潭死水似的德国现实极为厌恶, 幻想自由和高尚的新生活, 对黑暗现实也做了某些反抗,但反抗是消极微弱的,更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 这造成他感伤、病态的性格,终于走上自杀之路。该性格是病态社会 的产物。

      29. 简析《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在艺术上的精湛完美一向为文学

      史家所肯定。它最为突出的艺术特点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创作方法交互使用,有时是互相结合。如对当时大学生生活的嘲讽,对封

      建宫廷生活的揭露, 对庸俗保守的市民社会的描写等,都是以写实主

      义手法对现实生活忠实而具体的再现。 另一方面, 作为诗剧题材来源的民间传说本身就具有浪漫主义成分,作品又完成于浪漫主义时代, 受时代影响的痕迹甚浓, 故其浪漫主义特色也非常明显。 如丰富的想象、美丽的理想、 强烈的感情、对大自然的诗意描绘以及五光十色的神话和民间传说等, 都是浪漫主义的充分表现。 由于两种创作方法巧妙地交互运用和紧密结合, 就使作品呈现出宏伟的奇观; 它把全宇宙作为人物活动的空间舞台,把文艺复兴到 19 世纪初 300 多年的历史作为人物活动的时间背景,真实和幻想结合,哲理与沉思渗透,天上 地下,古往今来,人神鬼怪,仙人精灵,甚至“人造人” ,可谓无奇不有。诗剧气魄宏大,哲理深邃,名言佳句的精辟等一向为人们所称

      道,是一部内容上博大精深、 艺术上光怪陆离的奇书, 与《荷马史诗》、

      《神曲》、《哈姆莱特》一起被列为最高层次的经典名著。

      30. 简述华兹华斯的“自然诗”创作: 华诗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其田园诗或者说自然诗。 华兹华斯是位真正自觉的大自然的歌手, 他从朴野的自然汲取灵感,以内心的真诚,用人民的语言去创造诗篇。华氏的 “自然诗”,自然崇拜的倾向充溢其中,可谓把自然视为圣灵体现的

      最高艺术表现,意境清新悠远,形象生动亲切。代表作有《致布谷》 、

      《孤独的刈禾姑娘》、《我像浮云孤独漫游》等。

      31. 华兹华斯为何称儿童是成人的父亲? 华兹华斯认为:幼儿期是欢乐和美的几种体现, 因为那时对自然的影响格外敏感; 婴儿直接源于创造了自然的造物,还带有生前那个世界的回忆;童年与自然界、造

      物主之间特殊亲密的关系,

      应贯穿一生; 成人要超越粗鄙势利的城市

      社会而达到崇高和幸福,返回自然过简朴生活乃必由之路。 《我们是七个》中,女孩不肯把已夭亡的姐弟排除在外,坚称仍为兄妹七个, 那种童心的纯洁可爱, 反衬出成人世界及理性社会的严酷冷漠, 发人深思。诗人尊重儿时,因为只有那时才拥有纯粹的天性,也只有那时 的本能与欢乐才是人间最幸福的无尽源泉, 因此称“儿童是成人的父亲”,也就不难理解了。

      32. 简介《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长诗《》中,拜伦不仅创造了一个“拜伦式英雄”哈罗尔德,

      还塑造了一个与哈罗尔德形成鲜明对照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我”。他积极入世, 热情洋溢,是位目光犀利的观察家、 思想深邃的批评家, 也是位热爱生活、追求自由、敢于揭露、冷嘲热讽又善于斗争的民主

      战士。这两个形象都带有明显的自传成分, 既表现了拜伦世界观的矛盾,又体现了他思想感情的整体。

      33. 简述《唐璜》中唐璜的形象: 长篇叙事诗《》是拜伦最辉煌的代

      表作,但主人公唐璜却是个完全崭新的性格,不属于“拜伦式英雄” 。唐璜很少哈罗尔德的忧郁孤独, 亦无曼弗雷德的愤世嫉俗, 更不见该隐那种叱咤风云的叛逆反抗。他顺从天性,无视清规戒律,绝少虚伪

      做作;对恋人总是倾心相与,并不朝三暮四,倒常常是被迫分离,依 依难舍。他不怯懦,关键时刻还能表现出英雄气概。然而他缺乏坚定 信念,又意志薄弱,经不住诱惑,故易于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无法 掌握自己的命运, 这又使他做出一些越轨和愚蠢的事情。 这个新的典

      型,印证了诗人个性、思想、行为方式的发展与成熟。

      34. 简说《爱丁堡监狱》中最令你难忘的人物形象:

      《》堪称千古不朽之作,它刻画了令人难忘的形象,尤其是农家女珍 妮的形象。贫困的苏格兰村姑娘珍妮的妹妹艾菲爱上了出身豪门的侠 盗,由于清教徒的严正道德意识,她耻于将自己怀孕的事情说出来, 分娩时也未敢在家。 岂料婴儿被接生者转移不知去向, 艾菲遂以杀婴罪被拘入狱。根据当时一项法律,犯这种罪要被处以极刑。不过,假 如有人向法庭证明犯人曾经把自己怀孕一事透露过的话, 那么所谓杀婴罪就不能成立。 最有条件见证的当然是珍妮。 尽管珍妮爱自己的妹妹胜于爱自己的眼珠, 尽管她无形中承担着诸多压力, 然而面对庄严的法庭, 作为一个清教徒, 她的良知和责任感使其没有违背事实而作伪证,虽然她坚信,以妹妹的善良的天性绝对不会杀害自己的亲骨肉。但法律无情,艾菲面临死亡。珍妮,这个弱小而为见过世面、一文不 名而又孤独无依的农家女子, 不畏艰险, 徒步去伦敦为妹妹向国王请命,她的真诚感动了王后,妹妹得救了。在珍妮这个普通人身上,蕴 藏着一个真正的人非凡的品质和一个伟大民族的坚毅与勇气, 与天地存、共日月昭。

      35. 简要分析罗切斯特的性格: 罗切斯特作为《简·爱》的男主角,

      性格复杂,但同简爱一样,虽出身不同、经历迥异,爱憎却很一致。 他反对门第束缚, 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 他们同时是传统社会的叛逆者。罗切斯特表面阴郁冷酷,骨子里却是多情而又善良之人。从对简 爱的感情可以看出, 他对贫富差异的观点不屑一顾。 罗切斯特为女主

      人公性格所感动,诚挚地爱上了简,但迫于自己有个疯妻子,内心又

      十分矛盾,他不希望简知道其荒唐的过去。的确,长时间生活于上流社会,也使他的性格带有一定的缺陷。最后,一场大火焚毁了婚姻的障碍,也焚毁了罗切斯特的财产和健康。真爱战胜一切,相爱者走到一起,两颗自由平等的心合二为一。

      36. 简述王尔德风情喜剧的基本特点: 一、“世纪末”伦敦沙龙风情照。

      内容多是描写以闲散、消遣、调情度日的上流社会生活,戏剧冲突发 生在家庭和个人狭小范围之内, 戏剧的主角几乎都是高雅风流的绅士淑女,他们以闲暇作哲学,享受生活又嘲弄生活。二、技巧卓绝。虽 不以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 揭示深刻政治内容为目标, 但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王尔德的喜剧以风格著称,语言机智锋利,对白活泼精巧, 造成极佳的喜剧效果。三、格言、议论精辟隽永,幽默、讽刺自然有 趣。

      37. 《莎乐美》的颓废情调何在? 表现在:女主人公莎乐美对于许多男子的追求置之不理, 唯独爱先知约翰那张她为之害怕的、 不断对她的家族发出诅咒的憔悴的面容。她的爱情同恐惧、憎恨交织在一起, 是专横、执着与狂热的。莎乐美对爱与美的病态向往,使她仅仅为了 占有一张嘴唇而不惜杀死她所痴迷的人, 而杀死所爱者又意味着杀死自己。作家就是以这样的感情,让人品味“爱的神秘比死的神秘更伟 大”的颓废主题。

      38. 《草叶集》以草叶命名的含义: “草叶”这一意象来自于新大陆的新鲜泥土和自由空气,它生机勃勃,充满着希望。诗集得名于其中这

      样的一句诗:“哪里有土,哪里有水,哪里就长着草。 ”草叶是生命力

      的象征。无论高山平原,有泥土的地方,它就能扎根生长。草叶是耐苦人民的象征。平凡却坚忍不拔,任凭践踏与风吹雨打而坚强生存。草叶是发展的象征。 它自由地生发成长, 正如发展中的美国和美国人民。草叶是民主象征。草叶同其他生命一样,都应得到尊重。正如社会中的人,无论种族性别阶级,都同样重要。正如林肯总统所说:上帝一定很爱草叶和普通民众,否则就不会使其为数众多。

      39. 简述惠特曼诗歌的形式特色: 惠特曼的诗,形式上有如下特色:

      一,打破传统诗歌的韵律程式,创造了富有内在节奏的自由体式。该体式以短句而非音步为基础,诗行修短不齐;二、大量采用叠句、排句、平行句或对偶句,最终形成长句占主导地位;三、刻意营构雄辩的演说气派,也不拒绝民间歌谣的表现手法;四、语言上广泛使用口语、民间俗语及外来语,活泼鲜明、形象丰富。这种自由体式是对于诗歌艺术规划时代的革新, 为英美诗坛乃至世界诗坛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包括中国在内的现代自由体诗,大都从《草叶集》里受过启发。

      40. 《叶甫盖尼奥涅金》 的艺术特点: 是 19 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在艺术上很有特点,主要表现为:首先,塑造了一系列鲜 明生动的艺术典型,特别是奥涅金、达吉雅娜和连斯基。他们是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其性格与命运是当时俄国社会及他们各自生活的特殊环境造成的,真实而可信。其次,形式结构似拜伦的《唐璜》 , 即以第三人称叙事的方式讲述主人公故事, 塑造人物形象, 又以第一

      人称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

      见解和议论。 这种结构包含巨大的消

      息量,典型塑造与针砭时弊兼得。最后,抒情部分即作者本人的“插话”为长诗增色。因为插话不受情节限制,可以自由潇洒,多层次地展示诗人的主观世界,从而大大丰富、拓宽和深化了思想内容,故别林斯基称为“诗中的诗” 。

      41. 《上尉的女儿》中普加乔夫的形象分析: 《》中,普希金怀着极大

      的崇敬, 相当艺术地表现了历史上普加乔夫的起义和失败, 以现实主义笔法多角度地塑造了起义领袖普加乔夫的英雄形象。 作家一反贵族文人将造反者视为“洪水猛兽” 、“强盗”、“杀人魔王”的套路,刻画出他作为领袖人物的威武气概。普加乔夫热爱自由、勇敢机智、坚定 乐观、宁死不屈。 小说写出了他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和为人民所热爱的动人情景,更突出了他知恩图报、重视友情和嫉恶如仇的高尚人格。 他所讲的一个富于哲理意味的民间故事,表明自己宁愿像老鹰那样, 喝足一次鲜活的血,“然后听从上帝安排” ,也不愿像吞食腐尸的乌鸦, 卑琐丑恶地“活三百年” !可以说,是普希金给这个所谓的“强盗” 正了名。

      42. 《欧那尼》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 是雨果喜剧的代表作,其公演是法国文学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即“欧那尼之战” 。它在艺术上的主要贡献在于, 第一次以完全成功的剧本全面颠覆了古典主义法规之陈,立浪漫主义之新,充分体现了《克伦威尔 序》所提出的戏剧革新原则。具体表现在,首先,挣脱古典主义“三一律”束缚,人物 活动不再固定于宫廷或贵族府邸的某一场所,而是发生在不同地点。

      其次,不循古典主义片面追求“合理”之旧法,强调离奇曲折和高度

      的戏剧性。再次,处处贯穿作家一再强调的对照或对比原则。最后, 语言上大量采用口语和俗语, 还刻意追求夸张, 制造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43. 简析《巴黎圣母院》的艺术特色: 是一部将虚构故事置于具体历

      史背景的浪漫主义杰作,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首先,人物塑造方 面贯穿对比与夸张原则。 对比手法体现于各个方面, 即使在某个人物身上也显示出不同因素的对照,如克洛德,作为高级僧侣,外貌是崇 高庄严的学者,内心却丑恶淫邪。小说中的对比尖锐强烈,是经过夸 大和渲染的, 因而突出了人物性格和事物的本质。 其次是戏剧性的情节,强调奇人奇事、 奇情奇境,比如爱斯美腊达与其母亲关系的处理。这些传奇性、戏剧性情节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再次,小说采取夹叙 夹议的方式,既叙述主人公们的传奇故事,又描绘、议论中世纪的巴 黎风貌、圣母院的奇伟构造,以及中古的历史文化风尚之类,使作品 博大精深、雄浑强劲,还给读者以丰富的知识,唤起诡奇的想象,得 到美的享受。

      44. 简括《人间喜剧》 的思想内容: 为主要描写了 19 世纪上半叶法国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斗争的历史, 其中心图画是资产阶级暴发户取代贵族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和贵族阶级衰亡史, “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来突出中心。 一是深刻描写封建贵族在资产阶级进攻下必然灭亡的历史;二是与封建贵族没落相对应又相交织的是资产阶级发迹

      史;三是对共和主义者的赞美和对社会理想的探索; 四是十分注意揭

      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45. 简括《人间喜剧》的艺术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面对现实, 忠于现实, 把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高度统一起来; 二是对生活素材典型化,塑造不朽的典型人物;三是工笔描画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四 是选择真实生动的细节,为塑造典型服务。

      45. 简述《恶之花》的基本内容: 《》共分 6 个部分。第一章《忧郁与

      理想》,包括《谢天曲》、《人与海》、《地狱里的堂璜》等 80 多首诗, 叙述人在忧郁的压迫与对理想的追求中徘徊, 最后忧郁取得胜利。 第二章《巴黎风光》,包括《天鹅》、《七个老头》等近 20 首诗,叙说诗人脱离自己的精神世界, 走向现实世界去进行观察, 但现实是丑恶的、悲惨的,只能给诗人带来失望。第三章《酒》 ,包括《酒魂》、《杀人犯的酒》、《拾破烂者的酒》、《孤独者的酒》、《情侣的酒》 5 首。诗人找不到摆脱自己痛苦的地方,于是沉醉在酒之中,可是徒劳。第四章

      《恶之花》包括《血的喷泉》 、《撒旦的祷文》等 9 首诗。这一章中诗人对天主发出反抗的呼喊,但天主毫不理睬。第六章《死亡》 ,包括

      《穷人的死》、《旅行》等 6 首诗。上天入地,烦恼仍不得解;发出反

      叛的呼号,天主仍不理睬;最后,诗人只得向死亡寻求解脱。 《恶之花》是一部内容别开生面的诗集。首先,诗人第一次把大都会的生活 带进了诗歌王国, 在他笔下, 城市的烦嚣和污秽成了最触目惊心的景象,其次,在这样的背景下,波德莱尔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 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

      46. 简析《黛莱丝 - 拉甘》描写的生理学视角: 在《》中,左拉从一个

      崭新的艺术视角切入来观照和表现一个普通的奸杀故事。

      这是一部以生理学分析为基础的小说, 基本由两大部分组成: 其一是黛莱丝与洛朗的两次犯罪, 道德上的犯罪——两人私通, 和法律上的犯罪——默契地谋害黛莱丝的丈夫卡米尔;其二是黛莱丝与洛朗犯罪之后的不

      安、恐惧、悔恨与自食其果、自我毁灭。

      这两次犯罪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病态心理是如何发生的?其内在根由

      又何在?无论从文本还是从左拉自己所做的序言中, 均不难看出, 作者基本上把一切归之于生理原因,归之于黛莱丝与洛朗的本能欲望。 在很大程度上,两个人与其说是有思想、感情和意志的人,倒不如说 只是由血肉、神经、欲望组成的生物体,生理本能使他们不顾一切地 结合在一起,且默契地谋害了卡米尔。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一切,不是 周围人所能促使的,完全是其自身生理状况与自我心理变化的后果。 着眼于小说文本, 悲剧始终处于绝无外界干预的特殊环境之中, 无论最初 8 个月屡试不爽地恣情纵欲, 或者合谋溺死卡米尔以及行凶后的伪装矫饰, 以及两年多时间里的种种反常行为, 直到最后同时服毒身亡,, 仅有的两个知情者是一只猫和瘫痪失语后的黛莱丝的养母兼

      婆婆拉甘太太,他们对男女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并不能做出什么表示, 也就不能成为威胁。 作者这样安排, 旨在把悲剧归因于男女主人公的生理本能。在这部作品中,左拉第一次明确地把生理的分析引入文学, 于此基础上铺陈出主人公的犯罪与毁灭、 情欲与病态心理, 这在整个西方文学中都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47. 简括显克微支历史小说的艺术特色: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结构严谨完整,情节波澜起伏,叙述委婉

      细致,语言朴实无华;二是历史小说中往往充满种种意外曲折的变化, 戏剧性矛盾冲突扣人心弦, 故事结局出人意料; 三是作品中人物形象丰富多彩,性格迥异,具有典型性;四是善于准确地再现古代人的思 想感情和风俗习惯,给读者以真切的历史感。

      48. 简述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艺术特征 :从艺术角度讲,

      小说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它是一部扣人心弦的心理分析作品。 通过剖白胸臆的书信体写法, 细致地描述女主人公情感发生、 发展及其深化的全部心理历程。 关于其内心最深邃甚至朦胧的意识活动描写, 揭示出女主人公的性格、 憧憬以及忧伤的精神世界。 小说另一鲜明特征是对于激情的强化处理, 这是一部激情主义的杰作。 激情是组成该小说人物的首要因素, 陌生女人从少年起便无怨无悔地爱着那个把爱情当消遣的作家并最终为他献出身体、 灵魂与生命,是一种异乎寻常的激情。激情把她的爱圣化了! 当这种激情遭遇轻侮并最终牺牲时, 悲剧性的东西就产生了,而某种震撼人心的销魂的力量也同时产生。总之,作 者以理性原则看待世界, 关注灵魂而不是关注生活, 探微人类心灵的隐秘,并对此倾注他的人道主义关怀和进行道德审判。 其写作艺术直逼内心,乃是激情和心理分析的完美融合。

      49. 简述艾略特的主要文学主张:

      艾略特众多精彩的文学观点中, “非个人化”理论影响尤为深远。所谓“非个人化”,即反对诗歌的主观自我表现,主张现代诗人要对诗人的个性(感情)做最少的要求,对诗人的艺术(技巧)做最大的要

      求。“诗不是放纵感情,而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艾略特在其《传统与个人才能》 、《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等文章中系统阐述了这一理论, 要点包括:1.作品与诗人个个人生活、个人情绪并没有什么关系, 生活与艺术之间存在绝对的、 不可逾越的界限。诗人不要认为创作就是表白自己。 作家的感情经验必须首先经过一个“非个人化”过程,即转变为宇宙性、艺术性情绪。如果诗人 旨在抒发感情以表现自我,他很可能抒发一些并无诗意的琐碎的东

      西,从而陷入滥情主义。 2.思想感性化,即反对直接地、无节制地抒

      发自己的思想感受,或公开地进行道德说教,不要抽象的概念,而要形象的思想。 3.诗人的工作是纯技术性质的,高超的技巧正是诗人的

      职责所在。而与“非个人化” 理论相配套的基本技巧是 “客观对应物”,

      运用之后,诗人能客观地通过一种情景、一系列事件唤起情感。诗人 要用冷静的头脑把“客观对应物” ,如各种意象、情景、事件、典故、引语等搭配成一幅幅图案来表达某种情绪,做到文情一致。 4.读者不要企图从诗人的生平中寻找诗人人格的线索。 “真切的批评与敏锐的品味是指向诗,而不是指向诗人。 ”批评家的主要工具或方法是比较和分析。

      50. 简谈艾略特在西方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艾略特是 20 世纪西方最负盛名的诗人、 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和剧作家, 1948 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提出了著名的“非个人化”诗歌理论,这一理论是对前期象征主义“强调暗示和联想”的发展,对纠正 前期象征主义诗歌艰涩朦胧具有重要作用, 大大加强了诗歌艺术技巧

      的创新。这些理论为后来英美新批评派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而他也就

      当之无愧地成了新批评派的先驱人物。 艾略特是在英美诗歌发展的一个关键性时刻步入诗坛的, 他根据自成系统的理论进行创作实践, 使英美诗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集各种高超技艺于一体的长诗

      《荒原》是其代表作,也是迄今为止 20 世纪西方诗坛上最重要的作

      品。诗人用“荒原”这个意象,准确而逼真地刻画了 20 世纪初叶西方的精神危机,一时间形成一种波澜壮阔的“荒原文学”现象,艾略 特成了“荒原作家”的精神领袖。

      51. 简述卡夫卡长篇小说《审判》的基本内容:

      卡夫卡的长篇小说《》是一部抽象、象征色彩浓厚的作品,可以认为 是卡夫卡独特的艺术风格形成的标志。 写银行经理约瑟夫· K30 岁生日那天刚起床, 即无缘无故地被宣布逮捕。 这个逮捕令并不限制其自由,他可以照常生活、上班。 10 天后被传出庭,法官竟荒唐地搞错 了被告的身份。 K 慷慨陈词,抨击法庭,宣称自己无罪,但没有任何

      效果。他多方活动寻求帮助, 企图搞清事情真相, 均告徒劳。就这样,

      始终弄不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的 K ,在一个月夜被两个刽子手带到一个荒芜的采石场处决了,本可以逃脱或反抗的 K 却心甘情愿引颈受戮。小说主题的多义性和扑朔迷离显然是作者的追求所在。

      52. 简述卡夫卡长篇小说《城堡》的基本内容:

      《》是典型的“卡夫卡式”长篇小说。主人公 K 为了请求政府批准他在城堡附近的村子安家落户, 踏着雪地朝城堡走去, 但这座看起来近在咫尺的城堡却无论如何走不到。于是 K 动用浑身解数,勾引城

      堡官员的情妇 ,, 手段用尽,

      结果还是无法进入城堡。 小说背景模糊,

      情节离奇荒诞,堪称一部迷宫式的令人晕头转向的作品。 关于其主旨, 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体来说,城堡是一个象征物,一个无可名 状的存在,象征着一个不可企及的目标。主人公 K 不是典型化人物而是类型化的人,他没有姓名,也不具鲜明的个性,其遭遇实际上象 征着孤独的人的命运。

      53. 简谈《青年艺术家的肖像》的自传性:

      《》是一部自传性极强的作品, 它的创作素材来自乔伊斯本人离开爱尔兰之前的成长经历。 正如作家的实际情况一样, 小说结尾主人公斯蒂芬拒绝以侍奉上帝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在艺术中找到了真正的人生理想,因此选择自我流放,离开祖国,远赴欧洲大陆。小说着力于 描写未来诗人斯蒂芬在童年、 少年直至青年时期内心的感受和精神上的斗争,如何逐渐意识到对环境的冷漠、家庭生活的迂腐、宗教的压 抑、都柏林的狭隘和闭塞,并最终与之决裂的。

      54. 简答乔伊斯意识流小说创作的三部标志性作品。

      乔伊斯三部标志性的意识流小说按写作顺序分别为 《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尤利西斯》和《芬尼根的觉醒》 ,三者反映了作家意识流技巧的发展。《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是乔伊斯尝试使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 第一步作品, 基本上还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主人公成才过程的, 但小说的着力点已转移到描写各个年龄阶段的斯蒂芬之不同层次的感觉

      与意识, 对于事物的描写也大抵通过他的角度, 即通过他对于环境的

      主观感受。《尤利西斯》则几乎穷尽意识流技巧,时空交错、内心独

      白、自由联想、感官印象呈现等各种手法信手拈来,为我所用,出神

      入化,为意识流小说艺术树起了一块难以企及的丰碑。 它还堪称是世界小说史上最富于实验性与创造性的力作, 也由此确立了乔伊斯在现代主义文坛中的领导地位。 《芬尼根的觉醒》是乔伊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用极其晦涩的梦幻般语言写成,因此被称为“梦幻小说” 。但由于排除了做梦者内心之外的一切, 结果使意识流遭到毁坏, 差不多等于将自己孤立于读者之外。

      55. 简谈《儿子与情人》的思想内容 :《》是劳伦斯第一部获得广泛承认的小说, 他在这部小说中集中探究了人性的变异与心灵的扭曲, 批判了西方现代工业文明对人的自然天性的摧残。 中心主人公保罗出生于煤矿工人之家, 其父亲与母亲婚后感情不和, 母亲继而在他身上寻求爱的寄托, 这种情感超出了正常的母爱, 久而久之给保罗的感情生活带来了严重的问题:崇拜、眷恋母亲,疏远、仇视父亲;陷入母亲 对他的控制和他对母亲不正常情感之中不能自拔, 无力面对和妥善处理自己作为一个青年男子必然要遭遇的恋爱关系。 与米丽安的纯粹的精神之爱不能给他带来快乐, 与克拉拉的单纯肉体满足也远不能构成幸福,保罗无法找到精神和肉体统一的美满爱情。

      56. 简析厄秀拉这一人物形象: 厄秀拉是劳伦斯的重要作品《彩虹》 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典型的现代女性形象。 她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个性鲜明,自小便跟母亲安娜一样非常要强,不甘示弱,无拘无束, 活泼开朗。但她比母亲更富有幻想,也有更高的人生追求。她讨厌狭 小的乱哄哄的家,坚决要走向更广大的世界,她要跟男人一样,为社

      会、为家庭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因此,当她中学毕业时,不顾父母

      的坚决反对, 毅然参加了工作。 在与年长自己的女同事发生同性恋情之后赴大学深造,虽满怀理想却总是碰壁。她感情丰富,对爱情的追 求不是单纯感官肉体的满足,而是精神与肉体的统一。 16 岁与英俊军官安东一见钟情坠入爱河, 后因安东随部队开拔而分别。 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学期安东休假,两人再度相会,这时的她已今非昔比,不 再是个幼稚的小姑娘了。从与安东的纵情狂欢中她看清了对方的浅

      薄,不禁深深失望于安东的庸碌无为和缺乏个性, 绝望与痛苦最终使

      她与之分道扬镳, 这果敢的、 严峻的抉择说明她作为一个具有完整个性的现代女性走向成熟了。 小说结尾时, 她仰望着天上的彩虹充满信心与期待。

      57. 怎样理解劳伦斯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大家的文学史地位:

      劳伦斯是 20 世纪初杰出的英国作家,其“性探索小说”是西方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他的创作具有鲜明强烈的现代性。 这不但表现在他崭新的关于人的观念上, 而且也表现在他对传统艺术形式的背离上。他大力主张人的精神与肉体必须是统一的, 而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机械文明剥夺了人的天性。 他主张人应听从生命的呼唤, 充分地回到自然状态中去。 在艺术上, 自然主义式的细节白描在他的作品中随处可见, 象征更是他创作中大量使用的一种手法, 二者合流而成的现代主义特色在他的创作中有着非常典型的体现。

      58. 简谈萨特文学创作与其哲学思想的关系:

      萨特曾师从现象学大师胡塞尔, 并认真钻研过克尔凯郭尔、 海德格尔

      的存在主义神学、哲学,这对其哲学体系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萨特的存在主义是一种张扬自由的人学,但强调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自由选择的同时必须负有责任,这便是他的“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 其文学创作体现了这种人道主义向度。萨特的“境遇剧”是对其存在 主义思想的形象表述,乃其哲学思想在文学领域的延伸。“存在先于本质”、“自由选择”、“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是萨特存在主 义哲学三原则,也是其“境遇剧”的基本创作主旨。为了充分展示存 在主义的这些命题,萨特“境遇剧”中的基本创作主旨。为了充分展 示存在主义的这些命题,萨特“境遇剧”中的主人公往往就某些问题 展开热烈的讨论,很大程度上成了作者的代言人。

      59. 简谈萨特剧作《苍蝇》的思想内容:

      《》又译《群蝇》,是萨特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古希腊英雄传说, 讲的是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从特洛伊征战得胜而回, 被其妻子伙同情夫埃癸斯托斯杀害。 谋杀之后, 成百万只苍蝇便在阿尔戈斯城上空盘旋,弄得人焦虑不安。阿伽门农之子俄瑞斯特斯返回故乡为父报仇, 杀死母亲及其情夫。他承担起全部责任,吸引苍蝇勇敢地出走,拯救 了阿尔戈斯城邦。该剧为萨特存在主义“境遇剧”的代表作之一,俄 瑞斯特斯一出场,便面临极限处境:是违抗神意,杀掉犯罪的母亲及 其奸夫, 还是服从神意妥协, 让象征全城人耻辱与悔恨的苍蝇继续在阿尔戈斯城上空盘旋?于此尖峰时刻, 具有坚强意志的他坚持自由选择,勇于承担责任,通过复仇行动求证自我价值,同时拯救了阿尔戈 斯同胞。这出崇高的悲剧把远古的希腊题材和 20 世纪 40 年代的法国

      现实奇妙地结合起来, 召唤人民摆脱灰心丧气、 悔恨交加的精神状态,奋起反抗德国法西斯统治。 王子说:“我既不是主人, 也不是奴隶 ,,我就是我的自由。 ”“因为我是一个人 ,, 每个人都应该开创自己的路。”

      60. 《等待戈多》中等待的意义: 贝克特《》的剧意,关键不在戈多

      是谁,而在于“等待” ,主题就是“等待,无望的等待” 。“等待”具有多种抽象的形而上意义, 乃是贝克特对人类生存境况的一种寓意性说明。“等待”包涵具有递进关系的三层意思:其一, “等待”是一种缘于痛苦的痛苦。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发生全面异化之后,人 处于尴尬的生存境遇。 深陷如此境地而又难以掌握自己命运的人只能苦苦等待。 其二,“等待” 即是希望。剧中两个流浪人始终坚持着 “等待”,说明人类对未来总是抱有希望。其三, “等待”也是抗争。坚持等待也便是向命运抗争。

      61. 《等待戈多》的艺术特色 :在于采用了许多不同于传统剧作的艺术手段。首先, 完全丢开传统戏剧中必不可少的完整情节和结构,取消复杂尖锐的“戏剧冲突” ,舞台上几乎什么也没发生,戈戈和狄狄只是重复一些对话和极少的动作。其次,摒弃正常的语言形式。一反传统戏剧讲究语言个性化和表现力的追求, 《等》剧的人物对白却是语无伦次、支离破碎,让人莫名其妙,对白中还经常出现“长时间的

      沉默”。再次, 运用“怪诞” 手法, 营造浓重的寓意象征意味。“怪诞”

      是荒诞派戏剧创作的基本手法, 在夸张中使普通的现象扭曲变形, 从而获得一种高度概括、抽象的形而上意义。

      62. 贝娄创作的几个主要阶段及其各个阶段的特点:

      索尔·贝娄是20 世纪美国杰出的小说大师,美国“犹太作家”的重要代表。其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20世纪 40 年代贝娄步入文坛,代表作是《晃来晃去的人》和《受害者》两部长篇小说,创作主 旨在于对人生奋斗和人类自决能力的探究上。2.20 世纪 50 年代,贝娄的创作趋向成熟, 代表桌是《奥吉· 玛琪历险记》 和《雨王汉德森》两部长篇小说。 这一时期其自我嘲讽的喜剧风格形成,幽默中包含同情,取得文坛认可。

      3.20世纪 60 年代到 20 世纪末,是他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时期。 代表作是《赫索格》 和《洪堡的礼物》 等长篇小说。主题不再局限于流浪和冒险,而开始了新的主要是人的精神探索,以赫索格、洪堡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如何寻求自我、获得内心平静成为小说主旨,同时形成幽默晓畅、犀利机智的文体风格。

      63. 简谈对“索尔·贝娄风格”的理解:

      “”当然是贝娄的小说所呈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主要是指将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两种创作方法融会贯通。

      贝娄的现代主义来源于存在主义的某些观念, 其思想主调是个人在社会面前无能为力,因此其笔下的人物往往以充满矛盾的反英雄代替传统文学的英雄。他还经常运用意识流手法表现人的潜意识活动,这些都属于现代主义。 但他与现代主义刻意回避现实和历史大不相同,他一再表示要成为“社会的历史家”,即尽可能深入地理解和再现社会的真实,表达同时代人的经验与感受。贝娄的创作实践表明,在借鉴现代主义观念和手法的同时, 更注意吸收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置身于现代主义潮流, 不丢失现实。

     

     

    老师二维码

    扫码登录

    扫码关注“福建自考网”微信公众号

    即可查看余下内容

    二维码以过期,请重新刷新

    上一篇:福建自考00812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知识点押题资料
    下一篇:福建自考00815西方文论选读知识点押题资料

    福建自考专业

    福建自考交流群

    扫码加入考生交流群

    一起探讨自学考试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