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欢迎访问福建自考网!福建自考网为考生提供福建自学考试信息服务,网站信息供学习交流使用,非政府官方网站,官方信息以福建教育考试院www.eeafj.cn为准。
2022年福建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9)
2022年福建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9)
第九章 物质生产基础上的社会有机系统
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了日益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形式,并由此而形成了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如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他们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和独立性,但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上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统一整体。人类社会就是由这些领域,各个方面因其固有的内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系统,是作为一个有机系统而存在和演进的。揭示社会有机系统的基础,原因,机制和它的基本构成与内在矛盾以及演进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是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 社会交往与社会有机系统
一、社会是人类个体之间的交往关系
社会是人类存在的必然形式。人类作为文化的存在物必然是社会的存在物,即必然以社会的形式而存在。社会就是由从事文化创造的共同活动和连续活动的人类个体所组成的。
人类文化活动的共同性和连续性表明人类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可摆脱的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在其本质上,超越了人们的自然关系。人类的自然关系对于作为它的承担者的人类个体来说是一种自在的直接关系。而人类的社会关系作为一种文化存在物则是由人自觉地建立起来的,是一种自为的关系。
人类社会关系赖以建立的创造性活动是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活动,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社会交往活动。人类改造自然是人与自然的交往,包括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个体之间的交往即人际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正是这种交互作用形成了人们的社会关系,亦即形成了所谓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交往论,把个体与社会理解为一种辨证的统一体。一方面,个体通过生产活动及其基础上的交往活动而创造了社会;另一方面,社会作为诸多个体的共同创造物又制约和规定着个体的创造活动,或者说,社会同时又创造着个体。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方法是研究社会有机体运行机制的基本的方法论。
二、社会交往的特征和分层
社会交往的本质特征可以归结为自觉性,中介性和客观性三个方面。
1>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是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因此,人就可以调整变换自己的目的并相应地改变自己的活动方式
2>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是凭借中介进行的。人与自然交往的生产活动是使用工具的中介性活动,与此相联系并以此为基础,人际之间的交往也必然是中介性的活动。交往的中介性同自觉性是密切相关的。
3>人际之间的社会交往是一种客观的活动,它是在客观的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进行的,其规模,程度和基本的方式等等都是受生产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历史条件制约的。因此,它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性质, 作为一种客观的规律规定着,制约着个体的交往活动,使这种活动成为一种客观的活动。其客观性与之自觉性和中介性也是密切相关的。
社会交往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是直接或间接同物质生产活动相联系的,依其同物质生产联系的密切程度而展现为不同的层面。主要有:
1>生产技术的社会交往。它是同生产劳动直接相关的,是在共同的生产劳动中各个个体之间生产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协作。它是物质生产以至人类本身的存在得以延续的一个根本条件。
2>经济的社会交往。它是同生产劳动关系十分密切的交往形式,其本质内容是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交换关系。它是个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构成了政治的,精神的社会交往关系的直接基础。
3>政治的社会交往。它也是同生产劳动关系较为密切的交往形式。它直接围绕着经济交往的目的来进行,保证经济交往目的的实现,具有比经济交往更高的自觉性。
4>精神的交往是较为远离生产劳动过程的交往形式。它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直接的生产过程和经济利益关系,往往把目标放置于那些较为普遍,恒久的事物之上。其交往形式主要有宗教,道德,科学,哲学和艺术等等。
三、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
社会交往的秩序和结构,是通过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建立的。作为社会交往关系规范化,制度化之产物的社会制度,具有其出现和存在的历史必然性。与社会交往活动的层次相对应,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化,制度化也表现为诸种形式,形成社会制度体系的诸多层次。
生产技术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形成某种类型的生产组织,生产制度,技术制度和规范。这类组织,制度,规范是直接适应生产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并直接成了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经济的社会交往制度化形成一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它是构成整个社会制度体系的基础。
政治的社会交往制度化形成各种形式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或相伴随的政治组织与设施,如政党,军队,法庭,监狱等等。它主要地就是作为一种强制性的力量去维护特定的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以维护特定社会集团的利益。
精神的社会交往规范化形成特定的意识形态体系。意识形态的作用是论证和表明特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意识形态化的过程,是精神的社会交往从特定阶级立场出发,在特定阶级利益支配下所实现的规范化过程。
第三节 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
一、社会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经济基础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就是生产关系,在概念上使用,其不同在于”生产关系”是与生产力相对应的,”经济基础”是与上层建筑相对应的,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生产关系,作为生产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根本条件;它作为经济交往关系,体现着人们的物质利益关系,是其他各种社会交往关系得以发生的基础,因而也就是其他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的制度化所形成的全部上层建筑赖以竖立的现实基础,它在社会有机系统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
二、社会的政治上层建筑
耸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人们的政治交往关系制度化所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即政治上层建筑。一是人们的精神交往关系规范化和意识形态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
在社会的无和思想关系的划分里,政治上层建筑仍属于社会思想关系范畴,因为它是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并在一定的政治观点指导下建立的。构成上层建筑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有物质的附属物。因此,它在社会有机系统中,居于一种既不同于经济基础又不同于意识形态的特殊地位。
政治上层建筑即是制度化,规范化了的政治交往关系。政治交往规范与其他各种社会交往规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强制性。政治上层建筑以暴力为后盾这一根本特点,使它在社会有机系统中处于一种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
政治上层建筑有强烈的阶级性。在有阶级存在的社会里,政治上层建筑以暴力为后盾的强制性是同它的阶级性密切联系的。人们的政治交往实质上阶级利益的交往。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阶级间的社会对抗是一切政治斗争的基础,而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上层建筑就是阶级斗争和阶级同志的工具。
三、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
政治上层建筑是适应经济基础的要求而建立的。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一样,政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也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二者是辨证统一的矛盾关系。
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基础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根源,政治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派生物。这是二者的相互关系的基本方面。其决定作用体现在: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状况限定了政治上层建筑作用的范围。同时,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巨大的。政治上层建筑作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以行政的,法律的种种形式强制性地控制社会的经济生活,将人们的经济交往活动限定在一定的秩序和范围内,从而起着保护自己的经济基础的作用。其保护作用表现在:一是帮助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一是同对自己经济基础有害的因素做斗争。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是说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可能性范围,即上策功能建筑只能在经济基础所蕴涵的可能性范围内选择。可能性的范围大于现实性。同时,政治上层建筑又具有某种程度内的自我规定性。可见,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是始终存在着矛盾的。
第四节 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
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生活在特定的经济基础制约下制度化,规范化的结果。
一、人类的精神生活
人类的物质活动总是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物质生活的特点在于它是运用劳动工具体系对于对象的实在的把握。物质活动的结果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实在的把握。
人类的精神活动也必定借助于一定的物质过程来实现。精神生活的特点在于它是运用语言符号体系对于对象的观念性或象征性的把握。精神活动的结果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对象。
人类的精神生活可以超越现实世界中的物质生活,但不恩能够脱离物质生活。物质生活不仅是精神生活的前提,而且还制约或决定着精神生活的目标和方式。人们的精神生活必须反映物质生活的状况并服务于物质生活。
人类的精神生活同物质生活一样,是以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为条件的,而且,精神生活对于社会交往的依赖更甚。作为精神生活的中介的语言符号本身就是社会交往的产物,并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才能存在。语言符号既是人们精神生活的汇总界,也是人们之间精神交往的中介。语言作为中介是人们精神交往的最基本规范。
二、精神生活的意识形态化
人们的物质交往关系特别是经济交往关系,构成人们精神交往关系的现实基础。在特定的机关年纪基础制约下人类精神生活及其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就形成了社会的意识形态。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意识形态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重要范畴,指反映特定经济形态,从而也反映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观念体系。意识形态不同于“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全部社会精神生活及其成果的概括,既包含社会意识形态,也包含非意识形态化的即不反映特定社会集团利益的内容,如自然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等。
意识形态是历史的产物。意识形态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并在历史上随着阶级关系的演变而演变。任何意识形态都只能是阶级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就是系统化,理论化了的阶级意识。
【结尾】以上就是“2022年福建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9)”的全部内容,考生想要了解更多资讯,如福建自考历年真题,福建自考解答,福建自考复习备考,可以关注福建自考网,也可加入福建自考交流群。
福建自考培训报名入口
上一篇:2022年福建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8)
下一篇:2022年福建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笔记(10)
最近更新
- 福建自学考试学习方法有哪些呀? 01-03
- 2025年4月福建省自考复习以考试大纲... 12-17
- 2025年福建自考伴微信小程序在线学习 12-16
- 2025年4月福建省自考备考方法有哪些? 12-05
- 2025年4月福建自学考试备考方法 11-27
- 2025年4月福建自考应该如何备考呀? 11-21
- 2025年4月福建自学考试应该如何学习呀? 10-31
- 2024年10月福建自学考试考前如何备考? 10-16
- 福建自学考试备考方法 09-13
福建自考
- 宁德自学考试命题标准是什么? 01-03
- 龙岩自考考试答卷前应注意什么? 01-02
- 漳州自学考试如何选报适合自己的专业? 12-31
- 南平自学考试的报考对象? 12-27
- 三明自考文凭是否得到国家承认? 12-26
- 莆田自考的报考对象? 12-25
- 泉州自学考试学历有什么作用? 12-24
- 厦门自学考试毕业生可以参加考研及考... 12-23
- 福州自考文凭是否得到国家承认? 12-19
扫一扫加入微信交流群
与其他自考生一起互动、学习探讨,提升自己。
扫一扫关注微信公众号
随时获取自考信息以及各类学习资料、学习方法、教程。
扫码小程序选择报考专业
进入在线做题学习
查看了解自考专业
查询最新政策公告
进入历年真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