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串讲笔记 >

2018年福建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第二讲(12)

2018-11-06 16:27来源:福建自考网
  孔德还强调.非利己主义,即利他主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他指出.利他主义有三种裹性:
  1)敬慕(人与人之间的平等);
  2)祟敬(儿子对父亲、学生对老师、下级对上级);
  3)仁爱(爱藏与崇敬行为酌扩展);
  即在人类宗教中发扬光大的“仁慈之受”。人性的这些裹性维持着社会秩序。孔德在说到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的关系时指出,人首先是利己的,其次是利他的,进而发屁成无私和友爱。他说,人类早期是利己心超过利他心.因而野蛮人要互相残杀。资本家之所以要拼命剥削,工人之所以要罢工,进行斗争,社会之所以动乱,其原因就是利己思想超过利他的思想,随着文化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利他的思想逐渐有了发展,达到利己心和利他心的一致和谐。维持人类社会的共存与秩序。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以家庭为例。
  在孔德看来,家庭就是人性中实现利己心和利他心和谐一致的一种形式.也是实现“社会协调”的最基本的方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的员基本单位。家庭联结过去和未来,“在家庭里,人类有历史持续性的经验.并掌捏了文明条件,会把物质财富和精神知识一代一代传下去”,使得社会得以延续下去。
  孔德指出,家庭是人以自然的情爱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一个初级群体,是两性的结合,又是父母、子女等亲情的结合。在家庭里,兄弟间、姊妹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关系,子女对父母的关系是祟敬的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关系是慈爱的关系,丈夫和妻子的关系是复杂的指挥和服从的关系。在家庭里,感情是主要的,智力是次要的,彼此应有合作互受精神,又要有顺从原则。家庭成员从利己的动机出发,结果是既爱自己又爱家人。这样一来。人性中的利己心与利他心两重性达到了一致与和谐。孔德认为,这种关系扩展到社会,社会就可能实现和谐一致。
 
上一篇:2018年福建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第二讲(11)

下一篇:2018年福建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第二讲(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