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针对过于注重社会过程中客观的层面,忽视其主观层面。出现了符号互动论、拟剧理论、本土方法论。
1、符号互动论:是以库利、托马斯和米德等人的思想为基础而形成起来的,美国社会学家布鲁默是其创始人。该理论从社会唯名论的立场来看社会,主张人们之间的符号沟通过程是社会过程的基础和实质,个体行动与社会结构都是人们之间符号互动的产物。
2、拟剧理论:在此基础上,戈夫曼对人们之间日常的符号互动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更为深入具体的研究。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他把社会机构比做一个大舞台,将人们之间的互动过程比拟为剧院中的表演。
3、本土方法论:是以强调社会生活中的主观层面为特征的另外一个流派。它是以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加芬科尔是其创始人。《本土方法论研究》中,指出本土方法是指社会成员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构造和解释他们的社会世界并对其赋予意义与秩序时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本土方法论者反对社会秩序有其自己的客观现实性这种观点,认为社会秩序完全是互动参与者赋予周围环境,而且,社会秩序并不一定真的存在,它只是看上去存在,而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对社会秩序的主观感觉。由于这种秩序感,社会现象得到了一种描述和解释,使之对它的社会成员来说成为可知的、合理的、能理解的和可说明的。社会成员为创造这种秩序感所使用的方法和程序,是本土方法论的研究课题。本土方法论与符号互动论有很多分歧,但在反对功能论、实证论,偏好社会生活中微观、主观层面的研究这一点却是共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