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串讲笔记 >

2018年福建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第一讲(2)

2018-11-05 09:51来源:福建自考网
  这个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师生关系)
  1、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认为,知识和理性能使人摆脱恶而追求道德生活。这一见解促成了柏拉图关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蓝图:理想国的建构。但同时,他反对苏格拉底关于“人性和民主的社会秩序”的见解,他认为民众正是借助民主的幌子把苏格拉底送上了断头台的。另外,这个柏拉图的贵族身份也有关系,因为贵族身份使他坚信从事政治活动是贵族的特权。
  柏拉图关于社会的见解:
  (1)把社会与有机体类比,将社会看成是类似与自然界的各种成分相互结合的统一整体。国家是放大的个人,个人是缩小的国家 。人的生活有理性、意志和情欲三个方面。作为放大的国家也是如此。国家的这些要求也需要三部分人的满足,这就产生了最基本的社会分工。
  (2)人生来就是不平等的,禀性有高低之别,这种差别等级制的劳动分工制和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满足国家和的社会的不同需要。社会由:统治者、保卫者和普通劳动者构成。
  评价:他看到了社会是一个由分工组成的功能互补的系统,并论证分工的基础是人们之间的相互需要和能力的差异。但,他混同了社会和国家的论述,因此社会职业分工的合理性就被用于国家等级制度的合理性。
  2、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柏拉图的思想主要来自其天才的假设和推理,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主要来自经验的归纳。他认为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人具有合群的本能,需要过社会生活,而人的这一本能只有在城邦或国家中充分实现。而城邦或国家又是人类本性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从而辩证地提出了他关于“人的本性和社会关系”之间的逻辑问题。
上一篇:2018年福建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第一讲(1)

下一篇:2018年福建自考《西方社会学理论》章节讲义:第一讲(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