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串讲笔记 >

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论述题笔记(一)

2018-09-19 11:20来源:福建自考网
论述题笔记(一)

  1、你怎样理解时代对新闻作品的形式上的影响?(举例)
  新闻文体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对新闻文体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导语,在近代报刊创立之初,消息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形式,只是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将新闻事实记录下来,这样,最终要、最新鲜、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的布道突出。到19世纪中期,美国爆发南北战争,人们急于了解瞬息万变的战争情况,许多报纸为了抢发新闻,争取读者,争取利用电报发稿,把主要新闻事实放在开头部分,快速传播出去,于是出现了导语。早期的导语,时、地、人、事、因要素俱全被称为第一代导语。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节奏的加快,20世纪30年代后,又出现了突出最有新闻价值,最能激起人们兴趣的部分要素的第二代导语。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闻写作突破了“倒金字塔”式的结构,向自由式、灵活多样的形式发展,导语也越来越多样,出现了间接导语、退缓式导语、复合式导语等许多新形式。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2、以通讯这种文体的变化为例,谈谈文体变化与时代需求的关系? (举例)
  以通讯为例,19世纪30年代,我国境内开始有了近代中文报纸。早期报纸上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报道”,大都是几十字、百把字的短稿,采取客观的口吻,简短概括的介绍人物和事件,极少有详尽的文字叙述,似今天的简讯之类。随着社会对信息日益增长的需要,人们对那些重大事件、有趣见闻等,已不满足于简略的报道,而要求有详尽的记述,因而逐渐出现了通讯这种体裁。早期的通讯以纪实性通讯和旅游考察通讯居多,后来人物通讯和故事通讯也大量出现。50年代大量出现工作通讯和深度报道。

  3、为什么要把新闻作品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考察?
  一篇新闻作品,从采集、制作到面向社会公开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好坏优劣,既受内部构成因素(如题材内容、表现形式等)的影响和制约,也受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实事求是地研究新闻作品本身的同时,拓宽思维空间,把视野扩展到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如采制者、采写过程、传播效果等,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加以考察,是完全必要的。
上一篇: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复习笔记汇总

下一篇: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论述题笔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