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0055《企业会计学》名词笔记(2)
1、销售收入:是销售商品产品、自制半成本品或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货款,劳务价款或取得索取价款凭证确认的收入。销售收入按比重和业务的主次及经常性情况,一般可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2、销售税金及附加:是从事生产经营的单位,发生销售业务后,按一定税种,附加项目和适用税率计算,向国家和地方缴纳的税金及附加款项。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城乡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3、非营业性收支净额:是与生产经营没有直接关系的各种营业外收入与营业外支出的差额。营业外收入是除营业收入,投资收入以外,应作为当期利润的各种收入,营业外支出是除营业成本、费用、其他业务支出、投资损失以外,应列入当前利润负担的各项支出。
4、递延资产: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资本性支出,一般是指不能全部计人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固定资产大修理支出、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摊销期在一年以上的其他长期待摊费用和其他长期资产。
5、记账汇率:是企业确定的记账时使用的汇率,采用变动汇率记账的,一般是当日国家公布的市场汇价;采用固定汇率是以当月一日国家公布市场汇价或者是合同约定汇率。
6、备抵法:是企业按期估计可能产生的坏帐损失,并列入当期费用,形成企业的坏账准备,待实际发生坏账时再冲销坏账准备和应收账款的处理方法。
7、权益法:是指根据被投资企业财务报告上的所有者权益,计算本企业所享有的份额,调整企业“长期投资”账面价值的计价方法。
8、盈余公积:是按照有关规定从税后净利润中提取的积累资金和职工集体福利基金。盈余公积按其用途不同,一般分为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
9、双倍余额递减法:是用直线法折1日率的两倍作为固定的折旧率乘以逐年递减的固定资产期初净值,得出各年应提折旧额的方法。
10、制造成本:是产品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物资消耗,劳动报酬和有关费用。具体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11、普通股:是指具有表决权、对经营管理有发言权与监督权、股息获取随盈利大小增减的股权。
12、短期投资:是企业购人各种能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以及不超过一年的其他投资。
13、溢折价摊销的实际利率法:是根据企业债券发生时的市场利率来计算每期利息费用,再与实际应付利息相比较,以求得各期宜摊销的溢价或折价金额。
14、外商投资企业:是指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举办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