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04729《大学语文》课程讲义:《香市》
《香市》
《作家作品》
茅盾 为笔名;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参加者和组织者。创建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
《主旨》
作品通过传统香市昔盛今衰的对比描写,以小见大,反映了江南农村经济的破产,市镇的凋敝,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农村经济的特征,揭示造成这种严酷事实的社会原因。
《学习要点与难点》
1.运用对比手法来表现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并不着意介绍故乡的习俗,而是以香市的变化,以小见大,揭示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乡镇日益凋敝的现实。在短小的篇幅中表现如此大的主题,得益于对比手法的应用。香市昔盛今衰,包括场面,气氛等的对比,就形象地表现了主题内容。
2.作品描写昔日香市盛况的层次。
第一层,说明香市主要内容是“吃”“玩”;
第二层,从视觉角度,描写庙前的场面;
第三层,从多种感官出发,描写庙里的情况;
第四层,从听觉的角度,描写庙里庙外的声响。
3.表现重兴香市的冷落运用反衬手法。
重兴香市一方面极写武术班技艺高超,“表演卖力”,票价便宜,另一方面又强调看客很少,特别是往常的香市主角----农民,差不多看不见。从过去三流的演出,吸引大量看客,到现在艺高价廉的演出却无人去看,反衬出香市的冷落。
4.香市主角转换的深意。
香市本是农民借佛游春的一种需要,所以,香市主要的游客是农民。重兴后的香市,农民差不多看不见了,主角换成了小商人。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农民已经没有经济能力游玩散心了。农村经济的破产,直接影响了市镇商贸的繁荣,镇上的小商人借重兴香市的机会,企图振兴市面,结果也失望了。
5.象征:以公安分局象征国民党反动统治已占据农村;
蚕种改良所象征:30年代,洋货充斥市场,严重地冲击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农民不得不废弃“土种”,购买“洋种蚕”。意味着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步步深入,揭示农村破产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