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福建自考网!  今天是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串讲笔记 >

自考03707《毛邓三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2015-09-21 15:45来源:福建自考网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1931年王明教条主义路线在党中央占据统治地位,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P1
2.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党的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重要性。P1-2
3.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杰出代表和光辉典范。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最早、做得最好、贡献最大。P2
4.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P2
5.1943年5月毛泽东主持起草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提议解散共产国际的决定》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又作了具体阐述。P2
6.经过1942年至1945年全党整风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成为全党的共识。P2
7.1945年中共七大召开。刘少奇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从理论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P2
8.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P2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P3-4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是一脉相承的、与时俱进的、相互统一的科学体系。P7
11.党的十七大鲜明地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P9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P9-10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P10
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二者共同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仅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根本结论,也是我们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P10
1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P3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实际需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1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5
    (1)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的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1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P6-7
    (1)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智慧的结晶。
    (2)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3)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1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P7
    (1)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P10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含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P10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世界和中国政局变化的20世纪上半叶,战争与革命是时代主题。P11
4.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P11
5.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P14
6.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P14
7.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P14
8.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P11-12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开始萌芽
    (2)土地革命时期——初步形成
    (3)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发展
9.毛泽东思想的主要贡献P12
    (1)正确地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
    (2)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3)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0.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P13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3)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党的建设的理论。
1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表述:P12
毛泽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地研究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特点和中国革命的规律,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12.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14-15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1.时代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P16
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P16
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条件。P16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功绩有:毅然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P16
5.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命题P16
6.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商品经济理论P17
7.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地位,强调“两手抓”的战略方针。P17
8.1987年党的十三大系统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全面阐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初步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P17
9.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讲话,南方谈话的内容: 社会主义本质;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共同富裕。南方谈话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 P17 
10.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正式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的提法,并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P17
11.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将邓小平理论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写进宪法。P17
1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贡献:P17
邓小平理论贯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主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P18
    (1)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关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4)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1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18-19
    (1)邓小平理论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指导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2)邓小平理论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世情)P20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国情)P20-21
3.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党情)P21
4.2000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P22
5.2000年5月,江泽民在上海召开的党建座谈会上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P22
6.2002年11月十六大报告提出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P22
7.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党章。P22
8.2004年03月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进宪法。P22
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贡献:P22
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概括的内容  (P23)及其相互关系  (P24)
    (1)集中概括的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者的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①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
②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
③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P24-25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P25-26
“两个没有变”:
    (1)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2)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P26
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论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P26
4.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P27
5.党的十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把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P27
6.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深刻地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P28
第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第二,核心是以人为本;
第三,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第四,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P29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8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P30
第一,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第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第四,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上一篇:自考03706《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重点难点:第八章

下一篇:自考03707《毛邓三概论》复习资料: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