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十七)
第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单选)党的十六大发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单选)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概念。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同构成“四位一体”战略地位。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单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
(多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简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历史上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二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单选)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多年来的平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
(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
(简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
(1) 坚持以马克思主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2) 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3)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1) 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 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3) 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
(4) 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
(5)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
(6) 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体有哪些措施?
(1) 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 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 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 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